□本报记者 杨凌紫 文/摄
炒茶高手们比拼传统手工炒制技艺,把采摘的青叶定时定量炒制成新茶。采茶女们同场竞技,腰系茶篓,手指在茶尖上跳跃,飞速地将嫩绿的芽尖收入茶篓中。近日,浦江县举办2017年开茶节,吸引了许多市民、摄影爱好者前来品茶、拍照。
浦江是一个山区县,有许多高山茶园。雨水充沛、昼夜温差大等环境特点为茶叶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推进了当地茶叶产业的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浦江春毫”品牌曾名噪一时。但这些年,浦江茶产业缺乏品牌营销意识,在茶业界的影响力大不如前。为了破解有好茶而无名牌的困扰,近年来,浦江县着力提升茶叶品质,加快品牌建设、茶文化培育等工作,期待重振浦江茶产业。
品牌化经营正当时
“浦江周边不少县市属于浙江龙井茶产区,其品牌底蕴深厚,同时,近几年武义、开化等邻县茶品牌的名声也在逐渐打响,‘四面夹击’之下,浦江县茶产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大。”浦江县农业局经济特产站站长陈再宏说,把握时机强化品牌营销,创建知名茶叶品牌,拉动茶产业的持续发展势在必行。
走品牌化经营之路不仅是提升浦江茶叶竞争力的需求,也是茶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据介绍,浦江茶叶始种于宋代,产茶历史悠久,南宋时仙华山一带茶园已有相当规模,明代万历神宗年间的《浦江县志》记载:“二都、三都、十四都、二十八都产茶,二十八都、九都尤佳。”解放初期全县茶园面积4500亩左右,1965年开始迅速发展。
浦江茶园属于高山茶园,云雾缭绕,生产出的茶叶香气浓郁、滋味浓厚,内含有机质非常丰富,长期以来种植、销售茶叶是浦江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通过近几年的发展,茶叶产业已成为浦江现代农业中的主导产业之一。目前,浦江茶园面积达到3.97万亩,去年茶叶总产值达6750万元。“浦江县茶叶产业有良好的发展基础,一些外地销售商收购浦江茶叶,贴牌后可以以优价售出,这一方面体现浦江茶叶是有竞争实力的,另一方面也表明我们急需打造自己的茶叶品牌来推动产业升级。”浦江县农业局种子管理站站长朱松说。
提高品质打造品牌
“近年来,浦江县通过政策扶持,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利用荒山荒垄地种植产量高、耐寒性好、口味佳的无性系良种,名优茶种植面积占总种植面积的90%以上。”陈再宏说。
据了解,近年来浦江县以名优茶为发展方向,注重新产品开发,提高茶叶知名度。还开展了茶厂优化改造工作,促使茶叶生产逐步向规模化和标准化转变,大宗茶加工也由原来的单一加工珠茶向加工炒青、红茶等转变,茶叶加工结构逐步优化,提高了茶叶资源的利用率。
2014年,浦江县制定了《浦江县茶叶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5年),进一步明确茶叶产业发展目标,以“建基地、创名牌、强科技、育龙头、扬文化”为重点,在全县范围内开展茶叶标准园示范区建设。接下来,浦江县将以西北山区为茶产业重点发展区域,建成重点专业村3个,生态茶园基地5个,标准化示范基地3个,建成1个茶叶集中加工园区,培育骨干龙头企业3家,优化改造茶厂6家,示范性专业合作社10家。
据介绍,通过政府一系列的运作和经营主体的创牌意识增强,浦江茶产业得到较大发展,“东坪高山茶”和“天雷峰剑茶”获国家有机茶证书,“沁心茶园”茶叶获国家A级绿色食品证书。全县还涌现出了一批高质量的茶叶生产经营主体,5家企业获得了QS认证证书,1家企业成为为浙江省示范茶厂。有高质量的产品,浦江茶叶创牌强牌更有底气了。
形成合力打响品牌
浦江茶叶品牌虽然多,但没有形成名牌,影响市场竞争力。不少茶企、茶合作社期望抱团形成合力来打响品牌。“我们合作社茶园面积有200多亩,去年注册了‘壶江翠’商标,希望通过品牌来增加产品价值。由于个体力量薄弱,品牌宣传困难,一年下来品牌知名度并没有打响,销售对象仍是一些老客户。”浦江杭坪凯凯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黄春刚说。
提高浦江茶叶的知名度突出培育重点品牌是关键。“去年,浦江县向社会公开征集浦江茶叶公共品牌名称,同时鼓励企业创建自主品牌,提升浦江茶叶的影响力。目前,评选出的浦江茶叶公共品牌正在注册当中。”陈再宏告诉记者,在不久的将来,浦江县将以同一个声音,对外加大浦江茶叶品牌形象宣传力度,积极参加茶叶展会,继续办好浦江县品茶大会,进行名优茶的展示、展销、推介等活动。
同时,浦江县还将推行名优茶品牌智能识别,鼓励把产品内质、有效成分、质量标准、生产追溯、产品等级等要素显著标注于产品包装上,并结合浦江地域文化元素,融合书画、水晶、纺织品等元素应用于包装设计创意创新,提升茶叶产品文化附加值。以“休闲、生态、养生”为核心打造生态标准茶园、茶文化旅游小镇、生态观光精品茶园,开展生态茶园体验游,推动浦江茶叶产业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