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梧桐,凤凰来栖。桐乡因“梧桐之乡”而得名。“十二五”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建设好乌镇、发展好桐乡”的殷切嘱托下,桐乡农业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先进制造基地、诗画水乡典范、旅游人文名城和网络智慧强市”的总目标,顺势借力,以旅游业为驱动和互联网为引领,以新型农业现代化和现代生态农庄为抓手,促进一产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探索和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新业态。随着桐乡旅游产业的不断壮大,乌镇旅游的溢出效应和乌镇峰会的带动效应日渐呈现,桐乡旅游全域化趋势日益明显。
规划统一 政策给力
2013年10月,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复桐乡市开展全国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自此,桐乡市委、市政府就确立了坚持规划先行,充分发挥规划编制复合功能,突出把高标准、全覆盖的建设理念,因地制宜,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中国最具魅力梦里水乡。从市级层面到各镇(街道)层面,《桐乡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桐乡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4-2030年)》《桐乡市美丽乡村建设规划(2012-1016)》《桐乡市现代农业庄园布点专项规划》《乌镇国际旅游区概念规划》《桐乡市石门湾国家农业公园总体规划》《桐乡市新型农业现代化海华村总体规划》等一系列发展规划形成了完整的科学规划体系。
好的规划也需要优厚的政策扶持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2013年10月之后,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建设中国旅游第一大县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桐乡市大力发展现代农庄经济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市财政将旅游发展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每年建立旅游专项资金6000万元,并连续3年设立新型农业现代化专项资金5000万元。同时,桐乡还成功争取省“新型业态用地改革试点”,建立旅游项目用地计划单列制度,对与旅游项目相关的发展指标和土地出让指标给予倾斜,以农业产业为基础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为桐乡的旅游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机制创新 品牌提升
在崇福镇城郊村,有一个规划面积2000亩,计划总投资3亿元的农业创业园。这里以“聚集创业资源,服务创业活动,汇集农业创意,孵化农业企业”为特色,汇聚了一批农创客在这里实现他们的“互联网+农业”梦想。
在屠甸镇恒丰村的田野上收获满满的80后小伙徐杰,又在崇福农业创业园落地生根。一块占地近50亩的玫瑰园已建成,种植的玫瑰开始通过网络销往各地。徐杰说,这里紧邻320国道,交通便利,而且产业发展和互联网基础好,镇里给予的优惠扶持政策又多,“我希望能在这里把玫瑰事业做大做强。”
紧邻玫瑰园的,是当前国内最大的食虫植物生态园。这里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食虫植物网站,生态园的主人叫刘国明,在把基地从杭州迁到崇福前,他就是业内响当当的技术和营销人才。经过一年的发展,基地已是产销一体的“众创空间”。在徐杰看来,能与这样的新型现代农业领域的标杆为伴,这将给他的事业发展带来很大的提升和帮助。随着徐杰、刘国明的入驻,一大批致力于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大学生纷纷来此发展,他们共同构筑起田野的新希望,这也预示着崇福农业创业园将更多地“生金”。
崇福农业创业园是崇福农业梦想小镇的主要载体,在桐乡,类似的特色小镇还有乌镇智慧小镇、濮院时尚购物小镇、石门耕读小镇,他们与崇福农业梦想小镇一起形成了“运河古镇群落”,这也是桐乡“文化古镇”“主题农庄”“优美庭院”三大农业旅游品牌体系之一。
通过这三大体系的建设,桐乡农业旅游特色品牌形象不断提升,影响不断扩大。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桐乡拥有2A级以上景区23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累计接待游客722.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18亿元,从业人员中农民就业比例达83%,农民人均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获得收入近三年年均增速为11.5%。
美丽乡村 统筹发展
一块石头、一段残碑、一座石拱桥,一进院落、一条古风犹存的小巷,行走在桐乡大大小小的村落间,这一切都透着江南水乡的灵性。美丽乡村作为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抓手,在美化村容整洁环境、提升农民生活品质等方面,与乡村旅游有良性互促作用。
实行美丽乡村与农业旅游统筹建设,美丽乡村营造了优美环境、整洁村貌,文明乡风又反哺农业旅游发展。2016年,桐乡创建美丽乡村示范乡镇1个、特色精品村4个,提升20多条乡村道路,抓好省级培育示范中心村建设5个,新增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9981户。通过硬化农村道路、改造破旧农房,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提升了农业生产设施与公共服务水平,形成沈家墩、火炉浜等一批休闲庭院,让农业有奔头,农民变体面,农村变美丽。
近年来,桐乡市美丽乡村建设以深厚的水乡文化为底色,一个个独具魅力的村庄有机更新,竞相成为桐乡727平方公里土地上一颗颗耀眼的明珠。不论是置身在屠甸镇的汇丰村,还是来到大麻镇海华村,抑或是梧桐街道桃园村、石门镇桂花村、洲泉镇东田村……一村一景,一村一韵,一个个特色文化村如明珠般熠熠生辉。它们不再是村庄的代名词,而是一道美丽乡村的风景线。
农旅融合 日趋成熟
你想象中的猪舍是什么样?污水横流、臭气熏天?如果你认为猪舍就是这副模样,那你就错了,洲泉镇湘溪村的猪舍里农庄绝对会让你耳目一新。
猪舍里农庄占地130亩,但养殖区和管理区总共只有7800平方米,仅占9%。牧场东北两面临水,四周树木掩映,距离最近农舍800米以上,这里俨然是一个鸟语花香、绿树成荫的休闲农场。农庄引进了欧洲生猪生态养殖模式与技术,并运用物联网技术建立现代智慧牧场系统,实行精准化饲养和智慧化管理的全绿色生态化养殖。现建有“四区、三中心”:即生猪养殖区,产品加工区,农事体验区,果蔬生产区;循环利用中心,产品展示中心,旅游接待中心。现在,“桐香”牌猪肉及果蔬产品已成为“生态、绿色、健康”的代名词。
桐乡积极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依托乌镇旅游的桥头堡效应,农业旅游必然成为全域旅游的创新节点和有力补充。按照“全域化旅游”理念,发挥农业的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采取不同的政策导向和发展模式,培育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向多样化、特色化和本土化发展,形成了以乌镇旅游为龙头、以石门农业公园为中心、以现代生态农庄和特色产业基地为亮点、以美丽庭院、美丽乡村为补充的农业旅游格局。
目前,桐乡积极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一镇三村”试点。石门镇重点打造国家农业公园,获评浙江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城郊村重点发展大学生农业创业园,获评国家级星创天地;马鸣村获评省级历史文化重点村,重点建设乡村旅游、优美庭院和产学研基地;海华村重点打造渔业产业园、青少年活动中心和乡村旅游三大板块。同时,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产业链延伸,积极培育现代生态农庄,促进产业联结带动和融合发展,建设省级以上农家乐特色村(点)8家,市级以上休闲观光农业园13家,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带、集聚区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