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
现在,到农村看花已成为时尚。“花海经济”逐渐成了农业农村发展的新业态,不仅让传统种植业的价值大大提升,还为乡村旅游增添了更为鲜活的内容,拓宽了农民增收的路径。
据旅游业内数据,我国春季游中60%的游客的旅游活动都与花卉有关,也就是通常所讲的看花赏春。至于看花之处,以前更多的是自然形成的景观,把作物开花作为一个产业来做则是近十几年的事情。
2016年,国家发改委首次发布了我国“花海经济”的调查结果。统计数据显示,当年“花海经济”最旺的“三朵花”是油菜花、桃花和樱花。被“驴友”称为“中国四大油菜花海”之一的江西婺源,近些年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扩种油菜,现在面积已达10.2万亩,花海旅游年综合收入10亿元,农民人均增收1500元。
既然称为产业,就要形成一个完整的可盈利可持续的链条。具体讲,就是要在原有看花的基础上形成赏花、住宿、购物、文化消费一条龙。纵观近些年“花海经济”做得好的地方,都是在后几点上有突破有延伸。比如购物,有干花制品、花卉美食等;文化消费有婚庆、婚纱摄影,甚至作为美术学院学生的写生基地、影视剧的外景拍摄基地等。“花海经济”是产业扶贫一个可供选择的重要方向。国家旅游局2015年曾提出要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实现1200万人脱贫,就是看到了乡村旅游产业脱贫的潜力。就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而言,“花海经济”是一个非常合适的选项。因为培植花卉投入相对较少,风险不是很大,且对农民的增收作用比种植一般作物更加明显。只是在选择花卉品种,打造“花海经济”产业链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当地实际,有规划有步骤地进行,以提高“花海经济”产出的可能。
“花海经济”的溢出效应可以给乡村建设带来新的契机。用农民自己的话说就是,“想让城里人来看花,村里面的环境要搞好吧,村民的文明素质要提高吧。”因此,对于农村环境改善和乡风文明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建议各地加大重视力度,一方面合理布局“花海”、村庄以及旅游配套设施,重点强化“花海”的旅游配套服务功能,鼓励发展特色民宿等。另一方面,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经营的同时,要鼓励农民参股经营。通过土地、房屋产权的置换或租赁等方式,促使当地农民将资产转换为资本,参与“花海”项目建设和历史村镇、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和管理,让更多农民从中获益,促进乡村建设和农民收入双提升。
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