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农机化

一条自动化流水线顶20名炒茶工

兰溪茶企试水“机器换人”

  近日,在兰溪市永昌街道夏李村,兰溪英特茶业有限公司的茶园里,茶树枝头冒出新芽,乌牛早茶已到了可以采摘的时候。然而,拥有几十台机器的炒茶车间却只有一名工人,紧张作业的是一条由20台全自动炒茶机串联成的自动化流水线。
  英特茶业的“李渔家茶”品牌,这几年品质和效益不错,但企业负责人姚水滨却很心焦,1000多亩茶林从种植、采摘、制作到经营,人力成本太高。他算了笔账,以生产环节为例,仅第一道炒茶工序就需要20名工人操作机器,人工负责投叶、出料等环节。按一名专业工人5000元月薪计算,一个月的人工成本就达10万元。
  茶山多丘陵,自动采茶难度太大,但自动炒茶大有可为。建设全自动炒茶流水线的想法,在姚水滨心中谋划已久。去年,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园区项目,英特茶业投资100多万元进行了厂区改造,引进全自动扁形茶炒制机流水线。
  在英特茶业的炒茶车间里,刚采摘下的乌牛早茶通过传送带被分配到各台炒茶机,经过全自动的炒制,再由传送带运送收纳,准备下一道工序。整个车间只需要一名人员管理总开关,省下大部分人工成本。
  好处不仅于此。从前,该企业使用的是半自动炒茶机,投叶和出料等环节需要人工操作,投叶的数量往往无法精确把握,各台机器炒制出的茶叶便有了差异。如今,每台机器投叶数量精确到克,操作全自动,避免了人工操作可能引发的二次污染。在车间里,姚水滨拣起几片炒制好的茶叶仔细检查,只见叶片颜色翠绿,形状均匀,茶香浓郁,“很多炒茶工的炒茶工艺,远远比不上这个水平。”
  全自动流水线生产,解决了大规模生产的问题,有利于企业扩大规模,却不能完全代替炒茶工艺。姚水滨说,不同炒茶工人的手艺各异,导致茶叶炒制后口感和品质不同,流水线生产可以确保品质稳定,更符合普通消费者的需求。同时,企业也保留了传统的高水平手工炒制技术,以满足消费者对高端茶的需求。 冯亦柔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