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县耕地面积19.45万亩,林地面积99.94万亩,其中森林面积92.33万亩,森林覆盖率57.91%,森林总蓄积量307.45万立方米。2016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7.48亿元,比去年增长3.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428元,比去年增长8.7%,首次突破二万元大关。
近年来,三门农林局以农业“两区”建设为平台,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发展的质量和竞争力,促进可持续发展、农民逐年增收。2012年被农业部认定为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2015年,被财政部、农业部列入以奖代补试验区,全省仅4个。2015年,成功申报浙江省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规范化县。同年,创建省级森林城市通过验收。2016年,成功申报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三门县是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祥地之一,曾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制订做出贡献,也是我国首个水稻有害生物生态治理工程的启动之地,何家水稻的生态调控模式在世界水稻主要产区进行推广。
抓发展,落实完成各项任务
稳定主导产业发展,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 近年来,三门县粮食生产稳中有增,按照“稳水稻扩旱粮、稳晚稻扩早稻”的思路,提高粮食生产奖补标准,开展高产示范创建,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管护。2016年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6.4万亩,其中早稻面积1.57万亩,连续四年保持增长。全县水稻省级千亩示范片3个,县级百亩示范片14个,旱粮示范基地900亩,新建粮食生产功能区1.14万亩。全年蔬菜播种面积7.35万亩,总产量13.1万吨。全县甜瓜种植面积2.25万亩,同比增加2500亩,成为三门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西兰花种植面积2.2万亩,总产量3.52万吨,保持稳定。畜禽产业向规模化、设施化发展。随着“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和畜禽养殖污染整治等工作的推进,畜禽养殖逐步向标准化、规模化发展。水果茶叶形势良好,全县水果总产量8.59万吨,产值为4.33亿元,比去年增加16.17%;茶叶535吨,产值4800万元,产量和产值都有所增加。
着力农村综合改革,激活农业发展要素 全面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县已有368个村开展确权工作。完成承包地实测面积8.54万亩,占67.3%。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全年新申报县级示范性家庭农场5家,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5家;新申报市级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3家,完成104家市级规范化农民合作社年审工作。县级及以上农业龙头企业98家,其中省级3家,市级14家。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扶持经济薄弱村发展。规范村级兴办集体公益事业筹资筹劳行为,落实减轻农民负担“五项制度”,加快推进经济薄弱村转化项目验收。推动林业综合改革,4家通过省级家庭林场认定,开展林地经营权流转证抵押贷款,继续做好政策性林木保险。
实施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该县全面启动农业“一区一镇”建设,围绕“集聚、特色、精品”的要求,以六敖北塘现代农业综合区、凤凰山农垦场为核心,申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集聚区;以蛇蟠乡依托海水养殖业建设特色农业强镇。经过省农业“两区”办组织专家评审,三门县蛇蟠水产特色渔业强镇进入第一批创建名单。三门县加强名优特农产品的宣传推广,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参加省市展销会(博览会),依托农业节庆游带动农产品销售。在浙江绿茶(西宁)博览会上,三门县
获得金奖2个。在义乌森博
会上,2家企业获得金奖。浙
江农博会上三门农产品获得
金奖3个,十大区域公共品
牌1个,并且为移动微商开
展对外合作搭建平台,开创
了现场下单购买、隔天送货
到家的新模式。举办沙柳“白
枇杷”节、凤凰山“脐橙节”和
沈园甜瓜“科技体验日”等活
动,有力地带动了三门县休
闲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
收入。
紧扣年度考核指标,推
进生态循环农业 三门县扎实开展“一控两减三基本”工作,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和配方肥,农药减量控害增效、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技术。并且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场整治,推行四个一律关停,推动粪便资源化利用。继续推广“粪便-有机肥-农作物”、“猪-沼液-果园”等农牧对接资源化利用模式。启动农村能源沼液综合利用示范工程1个,项目总投资112万元。全面实施农业“两区”土壤防治,在全县设立17个农田土壤污染防治监测预警点。
突出生态绿色发展,大力实施提质增彩 三门县继续推进绿化造林。全年新造林938亩,建设森林通道10.1公里,绿化面积110亩。当年新育苗面积20亩,通道沿线林相改造1500亩。全县公益林建设规模36万亩,累计建成公益林优质林分27.75万亩。完成三门县珍贵彩色森林总体规划编制,并通过专家评审。全年接收省厅赠苗2.05万株,完成彩色和珍贵树种造林任务200余亩。同时,抓好亚热带植物园建设,蛇蟠岛盐生植物园详规设计工作正在进行之中。加强森林资源调查和林地保护工作,二类调查工作全部完成,完成审核审批使用林地项目48起,其中国家级1起、省级2起。
抓安全,守住农业生产底线
齐抓共管,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 三门县以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为中心,打击农业投入品违法行为,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继续推进农产品日常监测和“三品一标”管理。推进全县农资监管与服务信息化建设,农资台账使用率从年初不到1%上升到年末10%以上。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新纳入农业生产经营主体75家,全县加入该系统的生产主体已有120余家。省市级抽检283次,县级定量检测400批次,农产品总体合格率100%。2016年新申报无公害农产品6个,绿色农产品1个,有机农产品1个。有效期内“三品一标”产品共30个,其中无公害11个,绿色17个,有机2个。
宣管并重,强化农业机械安全生产 三门县重视宣传教育,增强红线意识,逐层建立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构筑宣传教育、源头管理、监督检查三道防线,把安全生产作为农机监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深入开展农机隐患排查、“打非治违”等专项行动,强化拖拉机路面特别是乡村道路及工程施建单位的安全管控,确保农机安全生产。
抓服务,深化科技支农能力
推进农业领域“机器换人”
一是严格落实农机购置补贴,开展农机补贴市场化改革。三门县统一实行“自主购机、敞开补贴、先买后办、县级结算、直补到卡”的操作方式,加快资金拨付进度,确保农民直接受益。二是推广新式农机装备应用,重点引进大型拖拉机、粮食烘干机和收割机,全县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5.89%,较去年提高5个百分点。水稻机耕、机播、机收面积分别达到8.95万亩、2.05万亩、8.82万亩,基本实现从育秧、翻耕、栽插、植保到收获烘干等全程机械化。重点推广水稻机械精量穴直播技术,建立1个规模50亩以上的核心示范基地,平均亩产达到496公斤。三是不断提升农机服务能力,新建农机服务大厅,为全县农机手提供一站式服务。
提升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 进一步修改完善县农林信息网,深化浙江农民信箱日常管理。智慧农业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基本建成,并通过专家组验收。“两区一田”(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标准农田)地理信息数据、产业分布数据已录入农业产业分布管理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企业达120余家。农业应急指挥系统已建设完成,全县设立25个视频监控点,也通过了项目验收。
搭建平台,加快产学研转化进程
依托浙江大学农技推广中心,继续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全县推广水稻主导品种8.2万亩,良种覆盖率达97.8%以上。引进各类农作物新品种52个,落实示范、展示方8个,安排落实试验10个。全年完成油茶良种推广基地建设1500亩,油茶林抚育3250亩。共开展油茶技术培训2期,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完成农村实用人才培训300余人,新招农民职业教育学员43名,新招农林大学领军人才1人。
抓项目,推进农业裂变发展
进入2017年,三门县认真贯彻全省农村、农业工作会议精神,县十三届一次党代会和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开创海洋经济新时代”的战略目标,围绕“六大行动计划”抓落实。县农林局以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为中心任务,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力度“强能力、提质量、降成本、补短板”,预期目标为全年农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围绕上述目标,着力实施粮食生产提升工程、农业“一区一镇”工程、主导产业提升工程、农村综合改革工程、休闲农业提升工程、畜牧业转型升级工程、生产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农业信息化建设工程、农产品优质化工程、美丽农业打造工程、绿化造林资源保护工程和安全生产保障工程等“十二大工程”,实现三门农业裂变发展。
同时,抓好党建工作,落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要求。按照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抓好两个“责任”落实。实施农林铁军锻造行动计划,号召全局党员干部弘扬“铁钳精神”,大兴“五皮作风”,争做“三门干部”,敢打硬仗、攻坚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