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德江
所谓特色作物,就是区域性、地方性、局部性、传统性种植的非大宗作物。我省特色作物栽培历史悠久,种类多,面积大,培育了杨梅、草莓、茭白、中药材等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特色作物品牌,其年产值超过千亿元,约占农业种植业总产值的80%以上。而特色作物病虫种类多、危害重,需要用药防治的现状已不可逆转。加强特色作物安全用药工作,对于促进产业健康发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笔者对台州、临海等地的实地调研和其他地方的具体实践,我省在药剂防治特色作物病虫害上存在“两多两少”的现象,即病虫发生种类多、农民常用药剂多、登记农药品种少、农药残留标准少。为此,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特色作物用药登记与应用工作,积极探索破解特色作物安全用药难题。近5年来,共争取省级财政专项资金3300万元,优先扶持杨梅、草莓、中药材等16类特色作物70个主要病虫害的170个防治药剂登记试验。目前,已在杨梅、草莓等12类特色作物上完成37个农药产品的登记试验,其中22个药剂取得农业部农药登记证。同时,在仙居、建德、磐安、桐乡等杨梅、草莓、中药材主产区设立8-10个示范区,整体推进安全用药,控制农药残留,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但从调研情况看,我省在特色作物安全用药上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是:受农药市场容量小、投入产出比不高、使用与登记脱节、登记扶持力度不大等因素影响,生产企业对特色作物用农药登记意愿不强;经营主体的安全用药意识需进一步加强;因当前特色作物病虫害防治要用药与无“合法农药”可用的矛盾突出,农业部门陷于既无法开展药剂防治指导,又难以执法监管的“两难”困境。
推进特色作物安全用药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性、基础性工作,需要农业部门长抓不懈,以及各级政府重视支持和相关部门共同配合,从财政保障、执法监管、研发生产和推广使用等多个方面,采取更加有力有效的措施,确保取得实效。(一)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要充分认识做好特色作物安全用药工作对保供给、保安全、保民生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性,自觉将其作为“五水共治”“两个示范省”创建的基础工作来抓,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落实必要的人财物。认真贯彻省政府《农药管理意见》,加强农药管理队伍体系建设,确保各级有机构有人员承担这项工作;建立农药监管和安全使用的投入保障机制,将人员经费和必要的监督检验、推广应用、科普宣传等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确保安全用药工作的顺利开展。(二)进一步加大项目投入。加快特色作物农药登记扶持项目实施,争取立项的产品早登记、早应用、显成效。制定完善《浙江省特色作物安全用药发展五年规划》,按生产急需、轻重缓急、分步实施原则,稳步统筹推进用药登记与应用,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力求从根本上解决杨梅、草莓、茭白、蚕桑、中药材等特色作物无药可用难题。同时,进一步调动农药生产企业的积极性,提高补贴标准,扩大补贴范围,优化补贴方法,加强项目绩效管理,使之成为长效机制。(三)进一步加强科技支撑。积极争取省科技部门的科研支持,加强省“三农六方”和市县农药、植保和农技推广力量的协作,紧盯农药科学发展前沿,加强新农药研发、安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筛选、成熟生产技术应用等方面的联合攻关和集成推广,解决制约安全生产的关键技术问题,为特色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积极争取农业部支持,开展乙基多杀菌素、嘧菌酯、多菌灵等10余种药剂在杨梅、草莓、茭白、铁皮石斛、杭白菊、白术等特色作物上的农药残留试验,制定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并争取上升为国际标准,真正实现有标可依,推进安全生产。(四)进一步加强执法监管。加强农药法律法规和“两高”司法解释的宣传,联合农业执法、农药、植保等力量,组织开展农药市场的执法监管和技术指导,严厉打击违法使用农药的行为,促使生产者科学合理用药,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营造法治的公平环境。(五)进一步加快推广应用。注重典型示范和面上辐射相结合,加强与杨梅、草莓等主产区农林部门合作,建立已登记药剂应用示范区,加强检测比较,检验示范成效,带动面上的推广应用,探索整体推进安全用药的模式。复制“两梅”模式,在中药材、铁皮石斛、蚕桑、茭白等特色作物上开展安全用药、控制农药残留、保障质量安全的实践探索,切实推进特色作物安全生产。同时,充分利用“浙江农业”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加强特色作物安全用药与农药科普宣传;组织主产区基层一线农技人员、种植大户、农民等开展安全用药宣传培训,提高科学用药水平,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作者单位:省农药检定管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