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葛勇进 通讯员 张晓晨
恶劣天气下如何避免“人在囧途”、100个Ⅰ级人工增雨流动作业点如何服务“五水共治”、气象服务事项要实现“最多跑一次”……近日,记者从省气象局获悉,今年全省气象部门为民服务要办十件实事,这也是浙江省气象部门连续第十年提出气象为民服务十件实事。
公众出行将系上“气象安全带”
浓雾、冰雪、强降水、强风、高温……据统计,每年高速公路上因恶劣天气造成的交通事故约占总事故的1/4,全世界商船队每年的全损船舶中归因于气象原因的全损艘数和总吨约占1/3。如何在恶劣的天气下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准确地降低“人在囧途”的可能性?省气象局发布的2017年气象为民服务十件实事中,建设“气象安全导航APP”是其中之一。
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9亿辆,其中汽车1.94亿辆,机动车驾驶人3.6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超过3.1亿人;现有渔船总数达106万艘,是世界上渔船数量最多的国家,约占世界总数的1/4,其中海洋渔船总数达31.61万艘。车辆及船舶的安全行驶都需要相关气象信息服务作保障。“气象安全导航APP”将结合公路、内河、海洋气象导航的功能,为用户交通出行和船舶航行提供全方位的气象安全服务,通过语音提醒和文字显示的方式提供行车(船)前方5公里、50公里天气实况信息,30公里范围灾害性天气信息,为公众出行提供气象安全保障。
目前国内尚没有基于内河及陆路交通方面的气象导航服务软件,而在海洋上的气象导航也以国外软件为主,“气象安全导航APP”的开发应用将有效填补这块空白,为交通出行系上“气象安全带”。
特别的“温度”给特别的你
为什么炎炎夏日人体感受到的温度往往高于天气预报,而在寒冷的冬季却正好相反?这引发了不少群众的困惑和质疑。
在气象学上,体感温度与预报温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体感温度是指人体感觉到的环境温度高低,是人通过皮肤与外界环境接触时在身体上或精神上所获得的一种感受,受环境温度、湿度、风和太阳辐射等因素的共同影响。而预报温度基于观测场距地面1.5米的通风百叶箱测量到的温度,在此基础上预报得到的温度,自然与体感温度不同。
近年来,地表温度也在人民生产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地面结不结冰?马路积不积雪?农作物会不会挨冻?这些都需要精确的地表温度预报来解答。
为了使气象预报服务更加贴身贴心,今年,浙江省气象部门将制作体感温度、地表温度精细化预报产品,并在浙江天气网、“智慧气象”APP上发布体感温度精细化预报产品;同时在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和手机气象短信中适时融入地表温度、体感温度预报信息,方便公众了解不同层面的温度信息。
持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除了上述两件实事,省气象局还将致力于推进为星级农家乐提供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气象服务,制作发布100个浙江省星级农家乐精细化监测预报产品;气象服务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优化气象审批、审批延伸中介服务和气象公共服务事项工作流程,让群众和企业办事更便捷;建立100个Ⅰ级人工增雨流动作业点,推进各地科学安全实施人工增雨常态化作业,发挥人工增雨在水环境改善、抗旱、森林防火等工作中的作用;新建300个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乡村(社区),提升基层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组建“首席气象科普讲师团”,开展“流动气象科普千里行”活动,增强社会公众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意识;推进浙江旅游景区防雷安全标准化建设,提升防雷减灾意识和能力;编写出版《浙江省公众气象灾害防御指南》,为公众应对气象灾害自救互救提供参考;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新标准,力求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科学严谨且通俗简洁,提高公众应对气象灾害的针对性和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