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科技

水稻病虫害防控主要技术措施

  优先采用农业、生态、生物、物理等非化防技术,减少病虫害发生基数。突出种子处理、带药移栽、穗期保护等用药技术,辅以药剂应急防控,控制危害。
1.农业防治法
  选用抗(耐)性品种。选用抗(耐)稻瘟病、稻曲病、白叶枯病、条纹叶枯病、褐飞虱、白背飞虱的水稻品种,避免种植高(易)感品种。
  减少插花种植。单双季稻混栽区提倡集中连片种植,尽量避免插花种植,减少二化螟桥梁田。
  稻桩处理。提倡低茬收割,晚稻收获时尽量降低稻桩高度,有条件的开展秸秆粉碎,减少越冬虫量。
  翻耕灌水灭蛹。利用螟虫化蛹期抗逆性弱的特点,在越冬代螟虫化蛹高峰期(一般在3月下旬到4月中旬)统一翻耕冬闲田、绿肥田,灌深水浸没稻桩(低茬收割或粉碎稻桩的稻田,也可直接灌深水淹没稻桩)7-10天,降低虫源基数。
  健株栽培。加强水肥管理,适时晒田,避免重施、偏施、迟施氮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水稻抗逆性。
2.生态调控
  种植诱虫植物。在稻田机耕路两侧种植诱虫植物香根草,丛间距3-5米,诱集螟虫成虫产卵,减少螟虫在水稻上的着卵量,减少对水稻的危害。
  种植显花植物。田埂种植芝麻、大豆或撒种草花等显花植物,为天敌昆虫提供食料和栖境,保护和提高蜘蛛、寄生蜂等天敌的控害能力。
  田埂留草。提倡田埂留草,为天敌提供栖息地,更好发挥稻田生态系统的自然控制作用。
3.生物防治
  主要是释放赤眼蜂。在稻田二化螟、稻纵卷叶螟成虫始盛期释放稻螟赤眼蜂或螟黄赤眼蜂,间隔5天释放一次,每代视虫情释放2-3次,每亩每次释放1万头,每亩设置5-8个释放点,释放点间隔约为10-12米。放蜂高度以分蘖期蜂卡高于植株顶端5-20厘米、穗期低于植株顶端5-10厘米为适宜。
4.物理防治
(1)物理阻隔育秧。在水稻秧苗期,采用20-40目防虫网或无纺布全程覆盖,阻隔稻飞虱,预防病毒病。(2)性信息素诱杀。从越冬代二化螟成虫羽化始期开始,全程应用二化螟性信息素诱杀雄性成虫。大面积连片使用,平均每亩1-2个诱捕器,每个诱捕器间距20米左右,采用外密内疏的布局方法,在稻田四周田埂边放置诱捕器。诱捕器放置高度为诱捕器底部高于地面50-80厘米。选用持效2个月以上的长效诱芯和干式飞蛾诱捕器,诱芯每隔60天更换一次。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