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剿灭劣Ⅴ类水,村级“河长”亮实招

  □本报记者 季颖
  本报讯 “走,我们去巡查九号港,看看水的能见度、水面是否有漂浮物等。”3月27日,记者随杭州市江干区九堡街道魅力城社区“河长”朱红梅一同前往九号港。“为实现河道‘健康状况’动态监管无盲区,确保河道治理对症施策出实效,我们采用‘5+2’的特色‘河长制’,河道不仅有各级行政‘河长’制定治理方案、解决问题,还有社会‘河长’发挥监督作用……”朱红梅边走边介绍着。
  “只要天气好,我就会到九号港走走,看看河道情况。”魅力城社区居民兼民间“河长”杨琳珍说,她家距离九号港不到10米,九号港水环境的好坏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别看如今的九号港人气旺盛,几年前却让附近居民避之不及,大家出门绕着走,靠近河岸一侧的窗户都不敢打开。
  朱红梅说,近日召开的全省剿灭劣Ⅴ类水誓师大会强调,要全省动员、全民参与,坚决干净彻底消灭劣Ⅴ类水,这为当前的治水工作指明了方向,更坚定了大家的信心。接下来,社区要引导更多群众加入到爱水护河队伍中来。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在剿灭劣Ⅴ类水的战役中,村级“河长”们正各显神通。“每条河流出现的问题各不相同,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方案,我提出要‘一河一策’,马皇经港首先要解决的是榨菜腌制池及农户的养殖和生活污水排放问题。”谈起如何治理好河道,海宁市斜桥镇仲乐村党总支书记、马皇经港“河长”庄建平打开了话匣子:“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为此,我们建立了‘段长制’,全村18公里长的河道被划分为57个河段,由流经自然村的小组长、人大代表等担任‘段长’。”同时,仲乐村还创新设立了村级“五水共治”基金会,募得的资金全部用于村里的治水工作。
  经过治理,马皇经港已从2013年的“黑臭河”变身为“景观河”,水质从劣Ⅴ类提高到Ⅳ类。“河道治理维护工作是一项长期工作。”庄建平说,仲乐村将进一步完善辖区内水环境综合治理和水质改善运行机制和制度,并持之以恒地贯彻落实。
  和庄建平一样,温岭市新河镇姚施村茶壶柄河“河长”王吉初也有着自己的治水经验。“近年来,河道周边的耕地种有西瓜,有的还在水田里养殖黄鳝、泥鳅,出现了水土流失、土壤层结构遭破坏等情况,河底的淤泥也越积越厚。”王吉初告诉记者,耕地需要修复,河道急需清淤,件件事情都需要钱,而资金却不够。怎么办?他和其他村干部一合计,如果将河底的淤泥清理一下,填到需要修复的耕地,正好一举两得。
  王吉初说,已有30年没疏浚的茶壶柄河,河底淤泥淤积达1.3米至1.5米,总长1.8公里的河道,淤泥有1万多立方米。如今,整治后的茶壶柄河渐渐恢复了往日的风采。“现在,不仅有清洁员每天来清理河道垃圾,每月的农历十八这一天,还是党员干部的义务劳动日,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爱水护河队伍。”王吉初说,彻底剿灭劣Ⅴ类水,要凝聚合力,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发挥带头作用,带领村民对河道实行长效管理,让它变得更美。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