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3月初向贵州省兴义市发出一批可种植50亩的“越蒌2号”吊瓜种苗后,这两天,绍兴市农科院副院长郑琪又接到了好几笔来自贵州、湖南等地的订单,纷纷要求引种吊瓜新品种。这一切对于这位资深食用吊瓜品种选育专家来说,早已习以为常。“越蒌”系列是由绍兴市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历经多年、自主选育成功的吊瓜新品种,目前通过审定的有“越蒌1号”“越蒌2号”两个品种,这也是国内唯一脱病毒的大瓜形高产品种。“特别是‘越蒌2号’,除了易种外,还具有产量高、瓜籽大等优势。每亩每年可产瓜籽150公斤左右,是传统吊瓜的3倍以上。瓜籽也要比一般品种大一倍,而且容易开口,食用方便。目前,市场上这种吊瓜子的销售价每公斤高达100元,生籽的收购价每公斤在32到40元左右,比一般品种平均高出12元。”该所科研人员介绍。
据悉,早在2011年,“越蒌2号”就开始在贵州、湖北、福建等省进行小范围试种。由于当年种植当年即可产出,且一次投入可多年收获,效益好,受到当地农户的欢迎,种植面积越来越大。每年,郑琪带领绍兴市农科院的科研团队到各地示范推广,开展技术指导。“有的是电话指导,有的干脆直接来绍兴向我们要种苗。”该所的科研人员说。
贵州省晴隆县自2013年引种“越蒌2号”吊瓜新品种后,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从开始时的20多亩,增加到了目前的200多亩。2015年,郑琪被科技部委任为科技特派员前往该县援助工作3个月,通过“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帮扶模式,使当地农户种植吊瓜的产量和质量大幅提升。“去年亩均效益达6500元,除去成本,每亩净收益3500元左右。”郑琪说。
湖南省花垣县吉卫镇白岩村村民麻元章今年准备增加“越蒌2号”的种植面积。2014年,麻元章从绍兴市农科院引进80亩“越蒌2号”进行种植,在科技人员的指导下,当年亩产瓜籽130公斤左右,生籽销售价格每公斤46元,不仅当年收回了投入成本,还有部分盈利。2015年他将种植面积扩大到了380亩,去年还带动周边农户种植1100余亩,亩均收益都在6000元以上。这几天,他正在整理田地,施有机肥,希望今年吊瓜再获丰收,给自己和乡亲们带来更大的收益。“真的非常感谢绍兴市农科院的专家,不仅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品种,而且后续的技术服务也做得很好,使我和我周边的农户取得了良好的收益。”麻元章在电话里高兴地说。
据统计,从2006年底开始品种选育至今,“越蒌”系列已累计推广种植9800多亩。其中“越蒌2号”已在浙江、江西、重庆、安徽、贵州、湖南、湖北、山东、福建、广西等10个省(区、市)推广种植7800余亩,其中又以贵州和湖南两省占了大多数,合计增加当地农民纯收入1700万元以上,吊瓜成了这些地区名副其实的“富民果”。
“根据目前接到的订单,今年贵州省丹寨县还将新增650亩种植面积,湖南省花垣、凤凰两县也将增加800亩种植面积。作为全国唯一的食用吊瓜选育单位,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做好优质种苗的供应和技术指导工作。”在郑琪看来,“如果绍兴吊瓜能为中西部精准扶贫起点作用,我们何乐不为呢?”
周国勇/文 何雯/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