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乡村故事

泥塑达人许良国:一生只做一件事

  他是一位农民,却对雕塑颇有研究,大部分作品被收录在博物馆展出;他是一位艺术家,却在泥塑作品中融入了更多的乡土气息;他更是一位守护者,在日益纷繁的世界中坚守着传统文化这一片净土,致力于将经典传递给下一代。他就是湖州市吴兴区埭溪镇上强村的民间泥塑达人许良国。
  凭借着对泥土的深厚感情与热忱,许良国在艺术的道路上执着跋涉30余载,完成的作品成千上万。作品《蚕花娘娘》曾经荣获全国美展金奖,他也被评为浙江省民间艺术家、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
兴趣帮他敲开泥塑大门
  许良国出身泥塑世家,自幼喜欢画画。在父辈影响下与泥塑结下了不解之缘。小时候,许良国经常捏一些小泥人、小泥动物玩,十来岁时已经将泥塑捏得有模有样。
  大概是因为在田间地头长大,许良国对从小与之为伴的泥土有着别样的情感。“小的时候经常在泥里摸爬滚打,长大之后自然而然觉得泥土很亲切,可能这就是我为什么对泥塑如此热爱的缘由吧。”许良国说。
  高中毕业后,他被选拔进了南浔春光越剧团,担任舞台布景设计。后来剧团不景气,许良国回到了埭溪的一家服装印染厂做图案设计,这一做就是7年。七年间设计中所需要的创意让他开拓了思维,每天大量的绘画工作更加夯实了许良国的绘画功底。工作之余,一把竹刀,一把刷子,一抔黄泥,几把刮刀,许良国始终坚持他的泥塑爱好。
泥塑是他的生命
  泥塑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门民间艺术,至今至少有4000多年的历史。泥塑的工序十分复杂,从准备稻草泥开始到立架、上泥、修光、补缝、封漆、上腻子直至打磨、勾底、沥粉、贴金,前前后后耗时少则几个月,多则两三年,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娴熟的技巧与耐心。
  在沙滩村的两间旧屋子里,摆放着各式人物的泥塑,造型迥异、生动传神。屋外的空地上,井然有序地堆放着制作这些雕塑的原料及工具,还有一些精心打磨的样品。这里便是许良国的泥塑工坊。
  为了表现出不同人物的特色,许良国会在构思前认真研读背景资料,反复琢磨人物形象特点,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想象。在作品《四大美女》中,微醺的杨贵妃身体稍倾,华服衣袖支撑着身体,神色安逸自得;抱着琵琶望着远方的王昭君则一脸悲怆与淡淡的忧愁;望着夜色中一轮皓月的貂蝉神色淡然;而准备嬉水的西施穿着轻便的短袖,轻快的脚步点着河水,脸上一副快乐的表情。
  这些年,他几乎跑遍了山西、甘肃等地,细细观摩传世的历代佛像和壁画,悉心学习传统文化精髓。“泥塑可以说是他的生命了”,妻子沈水妹说。
只有留得住人,才留得住传统工艺
  与许多民间手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地相比,许良国要欣慰得多。自小受父亲熏陶,许良国的孩子也继承了父业。儿子许明笙从中国美院毕业后放弃高薪工作,回乡跟着父亲学塑像。对于这位90后的传承人来说,学院派艺术风格和这项古老的传统手艺结合,是件十分有意思的事。“现在是越做越喜爱了。”许明笙说,妻子朱悦也毕业于美院,与他一起回乡跟父辈学起了泥塑。“只有留得住人,才留得住传统工艺。”除了做好家庭内的传承外,许良国还积极担任当地第二课堂的教授工作,免费让孩子们了解、学习传统民间艺术,传承民俗文化。许良国已经将自己的泥塑技艺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他心中还有一个梦想,就是希望在家乡能建一座泥塑艺术馆,让更多人看到他的泥塑艺术作品,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邓德华 王艺潼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