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市黄岩区以提升产能强保障为目标,以多元挖潜扩面为基础,以规模经营促转型为方向,以依靠科技攻单产为抓手,以优化模式增效益为动力,以绿色创建促持续为支撑,深入实施粮食扩面增产和绿色增效行动,2016年,完成全年粮食播种面积9.6万亩,比上年增加0.4万亩,增幅4.2%,为计划任务的106.6%;旱粮种植3.3万亩,比上年增加0.26万亩,增幅8.6%,为计划任务的113%;粮食总产量4.13万吨,比上年增加0.13万吨,增幅2.5%,为计划任务的108.7%。由此,荣获浙江省第二届“河姆渡杯”粮食生产先进单位。
政策引导,规模种粮促发展
按照“稳水稻、扩旱粮,多种早稻、稳住晚稻”的发展思路,在前几年连作稻面积得到恢复性增长的基础上,该区2016年重点加大了春粮-水稻及旱粮生产的补贴力度,对春粮(含大小麦、马铃薯、蚕豌豆)与单季晚稻连作的,按复种面积从每亩补贴180元提高到280元;对旱粮连作的,按复种面积从每亩补贴125元提高到280元;对在果园、幼疏林地间作套种的,从每亩20元提高到80元。
在政策引导下,2016年全区规模种粮面积达1.69万亩,比上年增长42%,其中春粮单季稻模式 2652亩,比上年增长485.7%,规模旱粮种植及果园套种旱粮等都有一定的发展。
建管并重,生产能力获提升
按照“建管并重、整体提升,吨粮标准、永久保护”的要求,该区扎实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2016年省下达黄岩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任务8100亩,落实在高桥、澄江、南城、沙埠、屿头五个乡镇(街道),完成功能区建设面积8169亩。筹措建设资金1548.6万元,其中专项建设资金807.7万元,整合水利重点县、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740.9万元。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专项建设资金部分,主要用于新修建机耕路16048米,新修建渠道18489米,新改建泵站7座,新建机坡、水闸91处。在抓建设的同时,该区及时掌握功能区“非粮化”动态,联合国土、乡镇对功能区种植草坪等行为及时劝导、阻止,功能区粮食复种指数104.3。
深入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大力推广商品有机肥施用、秸秆还田、肥药双控等技术,扩大冬绿肥及豆科作物种植,努力改善农田质量条件,提升地力,促进环境友好。全区全面推进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用于土地整治新增耕地土壤改良和培肥。实施农业“两区”土壤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改善和提升粮食生产功能区土壤质量。
科技推广,水稻单产增幅大
为引导农民科学选用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贡献率,该区每年都明确粮油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以办方示范为窗口,通过技术培训、网络信箱及科技下乡等多种途径,提高了各项适用增产增效技术到位率。2016年单季晚稻单产达到535公斤,比前三年平均亩增35.4公斤,增幅7.1%。
黄岩区积极依托有能力的种粮大户、合作社协作进行办方示范。2016年,区乡两级共兴办百亩以上示范方23个,其中水稻高产示范方19个,面积8300亩;小麦高产示范方1个,面积300亩;水稻缓释肥应用(化肥减量)示范方1个,面积100亩;水稻病虫绿色防控示范方2个,面积1000亩;建番薯、大豆旱粮示范基地2个,面积300亩。
经台州市农业局组织验收,院桥水家洋片示范方平均亩产901公斤、高产田亩产966公斤,均超该区历史记录。
服务跟进,农民种粮更轻松
通过政府扶持开展的统一育秧、统防统治、机插、机收等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黄岩区一方面较好解决了外出农民种粮的后顾之忧,有利于让更多农民从繁琐的田间管理中解脱出来,稳定了散户的粮食种植面积;另一方面,促进了粮食生产的机械化程度、科技应用水平等提高,单产和效益增加。
通过水稻产业提升等项目的实施,该区2016年新增烘干用房696平方米、育秧大棚11500平方米。全区统一供秧面积1.92万亩,其中为散户提供水稻统一育供秧面积0.42万亩;开展水稻统防统治1.58万亩;机插0.97万亩、机耕、机收等服务面积12.5万亩,新增10吨谷物烘干机械10台,共有烘干机45台,批烘干能力450吨。社会化服务面积进一步扩大,服务能力增强。
公共保障,解决种粮后顾之忧
通过健全公共保障系统,黄岩区有效地解决了农民种粮的后顾之忧。
一是以中国农民补贴网为基础,建立完善种粮补贴信息化管理平台,开展种粮农户基本信息、土地流转和种植面积等登记制度,实现补贴政策发布和补贴申报、审核、公示等的网络化、信息化管理,并与补助发放“一折通”有效衔接。
二是抓好粮食订单收购,确保农民预期收益。该区财政对本地种植、按订单向国有粮食收储企业交售区级储备稻谷、小麦的种粮农户、家庭农场、粮食专业合作社社员,按省级储备粮订单奖励标准给予奖励。继续对上一年信用好、具有还贷能力并按订单交售粮食的种粮大户发放粮食预购定金。在各级努力和有关部门支持下,订单收购最高数量早稻400公斤/亩,晚稻450公斤/亩,基本满足大户要求,解决卖粮后顾之忧,保证了种粮效益稳定。
三是继续实施稻麦生产政策性保险。对全区水稻、大小麦实行统保,保费由中央、省、区、乡镇四级财政全额承担。水稻保额提高到700元,保费由各级政府承担。灾情发生后保险公司及时与农技人员一起到田定损、理赔,保险给粮农多了一份安全保障。
四是贷款贴息。贷款合作银行由农合行扩大到农合行、邮储银行2家。在全区加大宣传力度,及早将贴息政策“明白卡”“贴息贷款发放审批表”等逐一发放到种粮大户;相关金融机构积极执行贴息政策,简化贷款审批手续,努力满足种粮大户的贷款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