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是第12个世界肾脏病日,今年的主题是“肾脏疾病与肥胖症”。近年来,肥胖引发的糖尿病、高血压和冠心病等问题已逐渐为人熟知,但是肥胖引起的慢性肾病以及对慢性肾病患者预后的不良影响,还未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据了解,肥胖是新发慢性肾脏病(CKD)最为显著的风险因素之一。临床专家倡导,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和治疗肥胖,从而有效预防肾病的发生。
100公斤小伙尿检异常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肥胖人群明显扩大。据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肥胖症威胁着世界大约13%人口的健康。近年来,肥胖相关性肾小球病的发病率就增加了10倍。
BMI(体重指数)是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是目前国际上衡量肥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超过25定义为超重,超过30则为肥胖。正在念高中的小东(化名)同学就属于肥胖症患者,身高1.7米,体重却超过了100公斤。
近年来,小东做常规体检时报告上显示的问题越来越多,尿酸高,转氨酶高,脂肪肝,还持续检出尿蛋白阳性。到医院就诊时,他肝肾损伤的问题最终归根于肥胖,医生建议立马减重。经有意识的运动和饮食控制后,小东体重缓慢下降,各项指标也逐渐恢复正常。
肥胖加重肾脏负担
肾内科专家史伟表示,肥胖对肾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肥胖导致代谢增加,继而引起代偿性超滤过,肾小球内压增加可损害肾脏,继而增加CKD风险;一是肥胖增加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尿酸的发生风险,引起一系列的代谢综合征,而这其中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引起肾脏损伤。
研究显示,高BMI与蛋白尿、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的发生和发展、终末期肾病(ESRD)相关。这类患者活检可发现肾小球肥大或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长此以往可致肾功能不全乃至尿毒症。
相对于肾病综合征等肾病类型,肥胖相关性肾病起病相对隐匿。54.4%的患者临床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时发现尿检异常而就诊。临床突出表现为蛋白尿,多以轻、中度蛋白尿为主,而大量蛋白尿(>3.5g/24h)仅占10%。“患者尿蛋白量与肥胖程度相关。”史伟指出,在BMI≥35kg/m2的患者中,大量蛋白尿的发生率可达30.8%。但肥胖相关性肾病患者低蛋白血症并不明显,表现出典型肾病综合征的患者仅占2.22%。
运动+节食减重
史伟提醒,肥胖人群体检发现蛋白尿时,应提高警惕。在排除其他可能致病因素,以及剧烈运动、劳累等可能对肾脏造成的一过性影响,可考虑为肥胖导致的肾脏损伤。患者也可以选择做蛋白/肌酐比值,检查结果相对客观些。
肥胖导致的肾脏损伤,只要干预及时,积极减重,蛋白尿是可以消除的。减重首选运动和饮食控制,重点限制来自于总脂肪和糖的能量摄入;增加水果、蔬菜以及豆类、全谷类及坚果的食用量;定期进行身体活动(儿童每天60分钟,成人每周150分钟)等。
有些肥胖患者可能会尝试用减肥药,史伟并不提倡。据了解,市面上的减肥药主要有3种:1.类甲状腺素促代谢;2.抑制肠道吸收;3.降血糖。某些减肥药容易导致低血糖发作、影响胃肠功能、电解质紊乱等情况的发生,严重者可能发生重金属中毒,损伤肾脏。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