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2020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总量将达到2000万人,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这是日前农业部发布的《“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提出的目标。“十三五”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面临哪些新形势、新任务,又有哪些新举措?农业部科教司副司长江文胜作了解读。
补齐素质短板,共享现代化成果
江文胜表示,在当前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主要有三方面考虑:一是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吸引大量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就业,迫切需要破解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妇女化、兼业化困境,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问题,吸引年轻人务农创业;二是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推进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首先要确保地有人种、田有人耕,必须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三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抓紧填平补齐农村特别是农民素质这块短板,让广大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
这个《规划》是新型职业农民概念提出以来,我国制定的第一个专门规划,对于推动“十三五”期间的新型职业农民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指导思想上,以提高农民、扶持农民、富裕农民为方向,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养职业农民为重点,建立专门政策机制,完善培育制度,强化培育体系,提升培育能力,通过培训提高一批、吸引发展一批、培养储备一批,加快构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人力基础和保障。在基本原则上,坚持政府主导,加强统筹协调,制定扶持政策,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培育条件,营造良好氛围;坚持市场机制,调动农民参与培育的积极性,调动社会力量和市场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坚持立足产业,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主线,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促进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坚持精准培育,着眼构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科学遴选培育对象,分产业、分类型、分层级、分模块实施教育培训,强化规范管理、政策扶持和跟踪服务,把职业农民培养成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针对性、规范性、有效性亟待提高
近年以来,农业部、财政部等部门启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各地加大组织实施力度,创新机制、建立制度、健全体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
谈到“十三五”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面临的挑战,江文胜表示,从外部环境来看:城乡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农村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滞后,农业新老矛盾交织,生产成本上升,部分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民持续增收压力大,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留农务农的内生动力总体不足,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发展面临基础不牢、人员不稳等问题,农民要成为体面的职业任重道远。从内部条件来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针对性、规范性、有效性亟待提高,高水平师资缺乏,实训及创业孵化基地、信息化手段等基础条件薄弱,社会资源广泛参与的机制不活,培育精准程度总体不高,与现代农业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
着力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发展能力
《规划》以解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针对性、规范性和有效性问题为出发点,着力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能力和培育工作的基础保障能力,确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五大任务。一是选准对象、分类施策,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针对性,主要从遴选培育对象、科学设置培训内容、分层分类开展培训等方面,重点解决培育谁、培训什么的问题。二是创新机制、多措并举,增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有效性,主要是从创新培育机制、探索培育模式、运用信息化手段等方面,解决谁来培育、怎么培育的问题。三是规范认定、科学管理,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规范性,主要从规范认定管理、规范培育管理、规范信息管理等方面,解决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信息化的问题。四是跟踪服务、定向扶持,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能力,主要从加强跟踪指导服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交流合作等方面,解决新型职业农民后续发展的问题。五是巩固基础,改善条件,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保障能力,主要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培育基础条件、优化教学培训资源等方面,解决培育工作基础支撑条件能力的问题。
为落实这五大任务,一方面将通过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提升工程和新型职业农民信息化建设工程,推动《规划》任务落实;另一方面,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支持力度,强化督导考核,营造良好氛围,推动《规划》落实落地。
曹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