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乡村故事

《诸暨方言》出版82岁老人用乡音留乡情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时代进步,方言渐趋淡化,使用方言交流的人越来越少。地道的方言严重退化、萎缩,甚至有人预测,方言的消失只是时间问题。
  为保护方言,日前,诸暨人黄河清、黄钰锋编著的《诸暨方言》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有关诸暨地方语言文化的书稿,将一方土音的语音变化规律研究透彻,将土音传述、表达清楚。值得一提的是,今年82岁高龄的黄河清是一位常居金华的诸暨人,这10年来,他一直从事诸暨方言的收集与整理,从编集家乡话到出书,只为传承倍感亲切的乡音,更为心中那无法冲淡的浓浓乡情。
留恋传统语言文化
  黄河清,1937年出生于诸暨,老家浬浦。1956年,黄河清去杭州求学,毕业后被分配至金华工作,身在外地,却一直心系家乡。
  平日里,黄河清都说着一口地道的诸暨土话:“旁人一听到我的说话声,便知是诸暨人。”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乡音未改?黄河清说,在他那个年代,有不少诸暨人到金华工作,由于自己工作性质的关系,接触面广,遇到老乡的机会特别多。“在金华遇到老乡,我们不需要递香烟、寒暄什么的,说几句土话,就立刻亲切起来了。”正是因为这样,黄河清的诸暨话就改不掉了。
  离开家乡已经60多年,推出这样一本家乡土话书籍,对他来说格外有感触。黄河清说,虽然老一辈在外的诸暨人还保留乡音,但大多数年轻人已经不太会说诸暨话。大家担忧“诸暨方言”日趋淡化,而一些年长的老乡一直留恋着这种传统语言文化。
  2006年,在金华的诸暨人新编通讯录,黄河清与乡友赵祖杨共同探讨,在通讯录中编集了诸暨家乡话,以增进乡情,受到乡友好评。
  此后,黄河清每天想一点、记一点,诸暨家乡话手写稿积攒了四五万字。大家纷纷建议他正式出一本方言书籍,让更多在外诸暨人留住乡音,把诸暨方言更好地传承下去。
  2011年秋,一次偶然的机会,浙江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的诸暨人黄钰锋到黄河清家做客。黄河清顺便把“诸暨家乡话”的手写稿给他看,并提到不会用电脑,在牌头中学任教的黄钰锋欣然答应帮忙。2015年8月,《诸暨方言》初稿终于完工。“虽然处于江南水乡,但诸暨方言全然没有那种吴侬软语的感觉,与周边县市的方言有很大的区别,用诸暨本地话来讲就是‘硬邦邦’的。这特殊的语音、特殊的腔调,映射着诸暨人特有的性情。诸暨方言词汇丰富,语音动听,内容广泛。为使传统语言文化得到继承,编写《诸暨方言》可以供后人和对诸暨方言有兴趣的读者赏阅。”黄钰锋这样说道。
  随后,诸暨市史志办承担审稿,并安排出版《诸暨方言》,邀请插画作者徐央绘制创作了数十幅方言情境漫画,以增加形象性与趣味性,并请相关专业人士对书稿内容进行修改、调整、提升。
对越方言文化的传承
  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熟悉的乡音让人想起故乡、记住乡愁。如今,除了说方言的人在慢慢减少,方言承载的一些传统文化、民俗、生活习惯等,都在慢慢消失。在新的社会环境里成长的孩子们,学会后甚至难以在现实生活中使用。
  事实上,早在2015年,教育部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就领导实施了一项语言文化类国家工程——“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将方言的保护工作正式纳入国家战略。“毕竟方言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一笔文化遗产,代表了一个地方的文化特色。”黄河清说。但是,单靠自己用回忆记录的方式来传承方言文化局限性太大,他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一起为留住乡音尽一分力。“接下来,我想把《诸暨方言》这本书里的方言用童声录下来,以便传播、推广开来。”黄河清说。
徐晨晨 严粒粒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