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

宋徽宗首创将美术考试列入科举

900多年前的“艺考”

  新春佳节刚过,艺术类考生迎来了新一年的“艺考季”。有趣的是,早在900多年前的北宋时期,宋徽宗赵佶就开创了“艺考”的先河。
一代书画巨匠
  宋徽宗在历史上不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或者说是个昏庸亡国之君,可是在琴棋书画上却是无所不能,尤其是书画造诣很高,堪称书画大家或巨匠。在历代帝王中,就艺术成就而言,除南唐后主李煜能与其相提并论外,其他无人能与其比肩。
  宋徽宗赵佶生于1082年秋,一岁时就被封为镇宁军节度使、宁国公,后又晋封为遂宁郡王、端王。据史载,赵佶在幼年就学时,就对儒家经典、史籍不感兴趣,倒是酷爱笔墨、丹青、骑马、射箭、蹴鞠、奇花异石、飞禽走兽,尤其在书法绘画方面,更是表现出非凡的天赋。赵佶的母亲陈美人出身于平民之家,颖悟庄重,可是在赵佶4岁时就病死了,所以赵佶幼年时缺乏母爱,尽管天资很高,但是却没有继承母亲端谨庄重的性格,相反,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养成了轻佻浪荡的脾气。
  在少年时,经常和驸马都尉王诜、宗室赵令穰等往来。此二人皆喜欢诗词歌赋和书画,受其影响,赵佶在书法上悟性很高,起初学的是黄庭坚,后又学褚遂良和薛稷、薛曜兄弟的瘦劲,然后再秉之以风神,出之以飘洒,并杂揉各家,取众人所长又独出己意,最终创造出别具一格的“瘦金体”。有人评价说,赵佶的书法笔致清朗,点画瘦劲俊美,飘飘乎宛若仙风道骨,有“天骨遒美,逸趣霭然”之感。
  即位后,宋徽宗的书法深受臣子们的喜爱,人人都以得到其一幅作品为荣。除了书法,赵佶自幼就喜好绘画艺术,当时的诸王都喜欢收集金银财宝,唯独端王喜好笔砚丹青。他在十六七岁时就以其不凡的艺术成就在当时的书画界声誉鹊起,即位后更是乐此不彼,在绘画上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主张形神并举,提倡诗、书、画、印结合,他是工笔画的创始人,花鸟、山水、人物、楼阁,无所不画。他用笔挺秀灵活,舒展自如,充满祥和的气氛。他注重写生,体物入微,以精细逼真著称,相传他曾用生漆点画眼睛,更加生动、栩栩如生,自成“院体”,令人惊叹。他曾自诩说:“朕万几余暇,别无他好。惟好画而。”目前在博物馆收藏的宋徽宗画作有《芙蓉锦鸡》《池塘秋晚》《四禽》《雪江归棹》等。
提升书画家的地位待遇
  北宋的绘画艺术在徽宗时期达到了高峰,名家荟萃,高手如云。这与宋徽宗推崇书画艺术,提升书画家的政治经济地位有很大关系。
  北宋沿袭五代旧制,建立了翰林图画院,官职配备也非常完善,并且提高其政治地位,改善其经济待遇。当时文学艺术界官员能穿红、紫色的高官服装,但不能配鱼袋,但是宋徽宗唯独允许书画院的官员配鱼袋。
  在这些官员上朝排列时,以画院为首,书院次之,再往后才排到琴、棋、玉、百工等。还规定其他的局工匠所发的钱叫食钱,只有画院、书院所发的钱为俸直。宋徽宗对书画家恩宠有加,特别是对米芾更是喜爱。《宋人遗事汇编》载,政和年间修建艮岳,宋徽宗召时任书画两学博士的米芾前来书写屏风,并让他使用御案上的一方端砚。米芾笔走龙蛇,一支妙笔前后翻飞。徽宗大加赞赏。米芾看皇上兴致很高,手捧着这方端砚,竟对皇帝说:“此砚臣已用过,皇上就不能再用了,您就把它赐予我吧。”宋徽宗听了,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圣心大悦,非常大方地将此砚赐给米芾。
  宋徽宗在位时广收古物和书画,他在宫中专门设立了御前书画所,由米芾等人掌管,里面收藏了数以千万计的珍品。为便于保存,宋徽宗把收集到的法书名画重新装裱,亲自题写标签,后世称为“宣和装”。他还命人将历代著名书法家、画家的资料加以记录整理,并附上宫中所藏的名家作品的目录,编辑成《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图》等书,对绘画艺术有很大的推动和倡导作用。
首次将绘画列入“高考”
  把绘画列入科举制度和学校制度,首创艺术考试,是宋徽宗的一大发明创举。1104年,宋徽宗设立画学,即现在的美术专业学校,正式将绘画纳入“高考”科目,以招揽天下画家。
  宋徽宗设立的美术考试在京城汴梁举行。他将美术考试分为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六科。徽宗亲自主持当时的美术考试,并以文人诗句来命题,要求考生画出这些诗句的意境,看看谁的构思巧妙,不落俗套。如“”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乱山藏古寺”“踏花归来马蹄香”“六月杖藜来石路,午阴多处听潺授”“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等题目。一日,宋徽宗以“嫩绿枝头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须多”为题,举行了一次美术考试。大多数考生着意于在花卉上装点春色,画得万紫千红,春意盎然,尽管画得惟妙惟肖,但徽宗看后均摇头不满意。独有一人构思巧妙,画远处绿荫掩映的楼亭,一个红衣美女凭栏而立,准确地体现了闺中少妇因春色撩人,按捺不住思春的心情。画中用红妆一点,渲染出诗句描绘的色彩,用人点题,将色彩和人的感情揉合在了一起,更加接近诗中丰富的含意。徽宗看后大为赞赏,中为魁首。
  还有一次,徽宗以“竹锁桥边卖酒家”作为美术考试的题目,让考生来画。许多考生都画了酒店,而以小桥、流水、竹林作为陪衬,没有表现出“锁”字的意境。只有李唐独出心裁,画了一弯清清的流水,一座小桥横架于水上,桥畔岸边,在一抹青翠的竹林中,斜挑出一幅酒帘,迎风招展。李唐这幅画虽然并未画出酒家,但他很好地表现出了酒家被竹林遮挡的“锁”字的意境,被宋徽宗评为这次考试的第一名录入图画院,后来他成了北宋的著名画家。不过也有“砸场”的时候,有一次,宋徽宗以“万年枝上太平雀”为题选画师,考生们都不解其意,无人中选。后来内侍解释说:“万年枝,冬青木也;太平雀,频伽鸟(梵语妙音鸟)也。”
  当时凡是被录取进入画院的画家,除了学习绘画外,还兼习《说文》《尔雅》《方言》《释名》等其他课程。画院将学生分为“士流”与“杂流”,前者须选习一大经一小经,后者则背诵小经或读律。宋徽宗这样进行美术考试,有利于培养画家的艺术想象力和创作技巧。
  宋徽宗对绘画的重视,激发出美术创作的繁荣局面,一大批优秀的画家脱颖而出,据统计,徽宗执政时有著名画家48人,是两宋画家人数最多的时期,精美的画作不断问世,并被皇宫收藏。后来,这些美术作品被编成20卷的《宣和画谱》,收入6396件作品,成为研究我国美术史的重要资料。
  (摘自《北京晚报》 郑学富/文2017年2月14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