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了激励各地进一步重农抓粮、科技兴粮、务农种粮,切实推动我省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省政府决定授予宁波市等18个市、县(市、区)浙江省第二届“河姆渡杯”粮食生产先进单位,何建红等15人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周午福等10人优秀种粮大户荣誉称号。本期报纸C2-4版选登部分受表彰单位和个人相关事迹和经验,供大家学习借鉴。
宁波市
2014-2016年,宁波市粮食生产面积保持在196万亩左右;单产逐年提高,2016年平均亩产达到410.1公斤,首次上了400公斤台阶;总产持续增加,2016年达到80.45万吨,超额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任务。
强化责任考核 确保面积稳定
提出以扩大早稻和旱杂粮种植面积为全市粮食扩面的工作重点。及时出台粮食生产政策,召开备春耕现场会,开展科技下乡活动,鼓励农民多种早稻,种好早稻。以扩种小麦为重点,发展旱粮生产,小麦生产订单有保证,收购价格高,并且从2013年开始实行了规模种植面积补贴,2015年虽遇到不利气候条件,无法及时播种,但全市小麦面积仍达到上年的82.2%。在扩种小麦的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发展鲜食大豆和鲜食玉米,保证了旱粮扩面增效。
优化扶持政策 增加种粮效益
一是继续实行粮食最低保护价政策,价外补贴标准保持不变。2016年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维持2015年标准。在扩大粮食订单的基础上,早稻和小麦订单粮价外补贴标准为每50公斤23元,中晚稻为每50公斤补贴15元。二是继续对种粮大户实行大户收购环节补贴,小麦和早稻每50公斤补贴7元,中晚稻每50公斤补贴5元。三是在扩大政策性保险覆盖面的同时,大幅提高小麦和水稻的保额,2016年每亩小麦保额为500元,早稻为800元,晚稻为1000元,水稻杂交制种为2000元。四是实行规模种粮补贴。对经营面积50亩以上 (包括50亩)且全年粮食播种面积也为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按实际播种面积给予每亩不低于100元的补贴。
完善基础设施 提升生产能力
2009年开始,宁波市在全省率先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2009-2014年共投入1.45亿元资金对功能区内二、三等农田进行了地力提升,目前已完成标准农田地力提升26.5万亩。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地力提升,粮食生产功能区内道路布局更加合理,农田排灌更加通畅,农田质量进一步提升,更能适应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的要求,显著提高了农田防灾抗灾能力。
开展高产创建 主攻粮食单产
通过高产创建活动,宁波市水稻单产连年创历史新高,2016年再次刷新纪录,达到558公斤。一是抓技术团队建设。依靠团队力量,进行联合协作功关,创新性地提出了水稻超高产栽培-肥水定位促控技术体系,实现了农机与农艺的融合,促进了超级稻的大面积推广。二是三新技术推广。目前主导品种已占水稻总面积92%,籼粳杂交超级稻已占单季稻面积的42%。2016年水稻测土配方施肥实现了全覆盖,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达到90%以上,水稻机插率达到65%,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三是抓高产示范与竞赛。农技人员蹲点办方,组织种粮大户进行观摩与培训,同时,结合农业部粮食高产创建万亩片建设和宁波市粮食“双千”工程,以点带片,以片促面,实现平衡高产。市财政每年拿出200万元用于示范方奖励,还拿出60万元补助超级稻百亩方千公斤攻关。
探索机制创新 促进转型升级
为破解种粮成本高企和效益低下的难题,宁波市一方面抓粮食生产新型生产主体培育,另一方面抓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鼓励大中专毕业生从事粮食生产,鼓励发展粮食生产家庭农场,鼓励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2014-2016年,全市用于土地流转的补助资金每年都达到3000万元。2016年全市土地经营规模在50亩以上的大户已达2964户,经营土地面积58.42万亩,粮食播种面积达75.67万亩,占全市粮食播种总面积的58%。通过鼓励组建粮食生产合作社,开展社会化服务,2016年全市粮食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285个,粮食批次烘干能力达到15345吨,水稻集中育秧达到55.34万亩,占全市水稻总面积的47.9%。
台州市
在过去的三年,台州市虽然遭受强台风和低温等灾害性气候影响,粮食生产仍然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2016年粮食总产量比2013年的55.2万吨增7.9万吨,增幅达14.3%。
早稻面积大幅增长
加大早稻生产的扶持力度。台州市将早稻种植面积任务列入各级政府粮食生产工作的考核。同时,大力推广西兰花-早稻水旱轮作种植模式,既提高了西兰花品质和产量,又增加了早稻种植面积,减少耕地的季节性抛荒。早稻已连续“五连增”,2014-2016年三年,台州市早稻面积分别为16.61万亩、19.86万亩和23.60万亩。其中2016年的早稻面积比2013年增加了7.85万亩,增幅达49.8%。
粮食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
通过扎实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实施水稻产业提升、农机购机补贴等项目,粮食生产的基础条件大为改善,粮食生产装备不断改进,粮食生产的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
一是农田设施进一步改善。截至2015年末,台州粮食生产功能区已达500个,面积57.78万亩,功能区全年粮食复种指数大于1.0。
二是防御灾害性天气能力进一步提高。特别是烘干机械的大量购置,为水稻抢收抢种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2016年,全市批烘干能力达11395吨,基本上满足生产需求。2011年开始,台州市对购置一台烘干机械补贴5万元,二台补贴8万元的场地配套经费。另外,大中型农田耕整机、稻麦联合收获机械、插秧机等现代化农机具也基本满足生产需要。
粮食生产主体进一步壮大
2013年,台州市成立了粮食生产合作社410家,粮食规模经营面积24.04万亩;到2016年,粮食专业合作社发展到705家,粮食规模经营面积为42.05万亩。目前,大户和合作社的生产积极性,学习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单位面积的产量,生产经营能力和种粮效益都显著高于一般的分散农户。粮食生产主体不断发展壮大,为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技术推广力度进一步加强
台州市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一是大力推广优良品种。稻、麦等主要粮食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二是技术到位率进一步提高。以推广应用“两壮两高”、强化栽培、沿海西兰花茬口早稻高效直播技术和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等栽培技术的到位率进一步提高。三是高产创建工作取得新成效。2014-2016年全市共创建各类粮食作物示范方416个,示范面积达到60.2万亩次,并取得显著成效。2016年,玉环、临海、天台单季晚稻单产各自突破当地最高纪录,温岭早稻单产破纪录,椒江连作晚稻单产破纪录。玉环和临海各有1块面积在1亩以上单季晚稻单产再创千公斤,其中最高田块为玉环柯荣光一块3亩面积的“甬优12”,亩产达1060.55公斤,创全市水稻最高产量纪录,并居全省首位。高产创建明显带动全市水稻产量的提高,据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6年,台州市早稻、单季晚稻和连作晚稻平均亩产量分别达到448.3公斤、543.5公斤和451公斤,均超历史最高亩产。
平湖市
平湖是国家级商品粮、商品油生产基地,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中的非主产区产粮大县(市)、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4—2016年粮食播种面积分别为59.98万亩、56.53万亩、56.72万亩、57.33万亩,总产依次为24.67万吨、24.85万吨、24.79万吨、25.63万吨。市本级财政投入粮食生产资金逐年增加,三年累计投入3423.32万元。累计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9.0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10.2万亩;标准农田地力提升8.3万亩。
大力发展旱粮 扩面成效显著
3年来连续开展大小麦高产创建示范活动,积极引进“浙皮9号”“浙皮10号”等大麦新品种;扩展以毛豆、玉米、蚕豌豆等鲜食型旱粮种植,在葡萄园、桃园、梨园实行幼林果园套种。2016年全市旱地多熟和园地套种面积达2.26万亩、新增旱粮面积0.28万亩。市政府主要领导与镇、街道签订粮食生产责任书,落实旱粮发展任务。
粮食高产创建 单产显著提升
2014-2016年,全市已累计建立农业部水稻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1个,省级水稻千亩示范方18个、省级大麦示范方2个、省级小麦示范方2个、省级大豆百亩方2个,在各镇、街道落实粮油科技示范户200户。每年召开春花作物观摩交流会、水稻示范方观摩交流会、粮油生产技术培训班,以省、市级粮油产业团队为核心,通过团队成员挂钩联系示范方、指导科技示范户,带动普通农户的方式,将高产创建示范方中的优良品种、技术、机械推广、运用到生产上,带动全市粮食单产从2013年的438公斤提升到2016年的447公斤,增长2.05%,其中稻谷单产从2013年的565公斤提升到2016年的576公斤,增长1.95%。
加强技术指导 强化科技支撑
一是积极实施种子种苗工程。2016年,全市粮食优质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其中“秀水134”“嘉58”等晚稻主导品种推广面积29.14万亩,占全市水稻总面积的92.07%。二是积极引进水稻栽植、穴播等新机械,全市水稻机插面积稳定在8.7万亩,约占水稻种植面积的30%。三是以标准农田地力提升、病虫害预测预报为载体,结合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药减量增效技术推广,加强配方肥施用,2014-2016年全市3年累计水稻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91.22万亩、覆盖率达100%,水稻农药减量增效技术推广面积75.26万亩、覆盖率达82.5%。四是以无公害基地创建为突破口,加强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推广。全市已建成无公害大米基地8个、面积17.9万亩,创绿色大米品牌1个。
创新粮食管理机制 推进生产规模化
全市已建立粮油类专业合作社311家。粮食规模经营面积和占比从2014年的16.65万亩、31.96%提高到2016年的19.27万亩、37.62%。近三年水稻集中育秧面积稳定在8.5-8.9万亩,粮食烘干能力逐渐提升,现有烘干机67台,烘干机总吨位1000吨,实际烘干量9.5万吨,占晚稻产量的37.07%。2016年水稻统防统治面积达15.5万亩、占48.97%。全市已形成了机耕、育秧、机插、植保、机收、烘干、加工等一条龙的农机作业服务,并积极创建省级“机器换人”试点县。
江山市
2016年,江山市实现粮食播种面积45.86万亩,粮食总产量20.85万吨,粮食单产454.73公斤,其中新增旱粮面积0.74万亩,超额完成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5万亩、粮食总产量20.5万吨的目标任务,特别是粮食高产创建成效显著,单季稻百亩示范方与高产攻关田刷新了省纪录。
优化补贴政策 提高种粮积极性
2016年,江山市按照“力度不减、规模导向、程序规范、结果公开”的要求,对种植粮食作物并且土地承包流转面积达50亩及以上的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粮食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农业企业等粮食生产经营主体,按实际种植面积给予规模补贴。此外,继续实施订单稻谷奖励、旱粮直接补贴、水稻高产示范及攻关奖励等政策,进一步扶持粮食生产。同时,加强各补贴资金发放的监管,至2016年12月底共发放各项补贴资金共1313.11万元。
推进功能区建设 提升综合生产能力
2016年,江山市在凤林、大桥等乡(镇)23个田畈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1.7万亩,并整合了省(市)资金6756万元对粮食生产功能区内的农田设施及社会化服务中心进行提升改造,建成“田成片,路相连,渠成网”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农田生产能力提升面积5.63万亩,使之成为粮食稳产高产高效模式的示范区、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区、解决季节性抛荒的带动区、统一服务的先行区,从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开展高产创建 保持单产稳定
2016年,江山市共建设20个百亩以上高产创建示范方,示范方两季亩产达到1150公斤以上,单季稻亩产达到700公斤以上,新增粮食产能550吨以上。其中石门镇泉塘村泉塘畈117亩“甬优12”组合单季稻示范方平均亩产高达970.7公斤,其中高产攻关田亩产1024.1公斤,刷新了我省单季稻百亩示范方与高产攻关田纪录。在技术措施上,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原则,全面推广水稻强化栽培、水稻精确定量施肥及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等集成技术,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
培育规模大户 推进社会化服务
2016年,江山市重点推进整村土地流转和集中连片土地流转工作,并将流出的土地优先向种粮大户、粮食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集中。通过千亿斤粮食增产工程等项目的扶持,加大对规模种粮大户(含家庭农场)的培育力度,主要表现为规模种粮大户(含家庭农场)的种粮规模进一步扩大。鼓励种粮大户、粮食专业合作社及其他服务组织采取土地季节性流转、多年性流转等方式从事粮食生产,加快培育粮食、植保专业合作社,继续深化粮食生产服务机制,为农民提供统一育秧、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机插机收等社会化、专业化服务。
推广应用“三新”技术 保持稳定增产
2016年,江山市早稻重点推广应用“中早39”“金早47”“中嘉早17”等品种;单季晚稻重点推广应用“甬优12”“甬优15”“甬优538”“中浙优1号”“中浙优8号”“春优84”等杂交稻组合;连作晚稻重点推广应用“甬优9号”“春优84”“天优华占”等杂交稻组合及“绍糯9714”等糯稻品种。据统计,2016年,江山市推广应用水稻良种34.78万亩,占比达98.86%;推广应用以水稻旱育秧为主的轻简栽培技术24.38万亩;水稻测土配方施肥35.18万亩;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35.18万亩;水稻机械化插秧4.11万亩;全市拥有稻谷烘干机135台;采取“治虫防病”策略,精准地控制了水稻“三虫四病”的发生为害。
诸暨市
诸暨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市,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素有“诸暨湖田熟,天下一餐粥”之美誉。2016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65.55万亩,总产量30.04万吨,完成计划任务的103.7%和107.3%,粮食生产工作继续保持全省前列。
推进粮食生产体系建设
“十二五”期间和“十三五”开局,诸暨市制定粮油生产专项规划,到2017年底,全市重点建设32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占水田总面积的55.2%,新增加粮食综合生产能力0.9万吨。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重点扶持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粮食高产创建和社会化服务工作,开展水稻政策性保险、农机购机补贴和粮食订单奖励工作,大幅增加对粮食生产的补贴投入,有效提高种植主体种粮积极性。严格执行粮食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初步构建了制度化、系统化、长效化的粮食生产工作分级负责机制。
提高粮食生产综合能力
2010-2016年,诸暨市累计投入各级资金3.6亿元,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428个,总面积达29.8万亩。“省千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列入浙江省重点建设项目(2009年),投入资金7500万元,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10.35万亩。通过“实地踏勘定方案、签订协议明制度、采集样本细档案”三项措施,建立完善农田质量检测与监测体系,对土地地力进行定位和动态、长期、有效监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76.3万亩,种植冬绿肥12.9万亩,有效改善农田地力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水平,促进粮食稳定增产。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面积15.41万亩。
诸暨市财政对自主创业或录用到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工作的大学生,给予每年2万元的扶持资金,连续扶持3年,自筹资金不足的,提供30万元以内的小额担保贷款。建立诸暨土地流转网,2016年,全市流转土地总面积约33.6万亩,流转率达到51%;粮食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已达到20.3万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31%。
提高粮食高产技术水平
2016年诸暨市推广水稻主导品种面积41.2万亩,其中超级稻20.8万亩;精确定量栽培技术19.3万亩;示范带动推广应用水稻“两壮两高”栽培技术11.23万亩,强化栽培技术16.7万亩;全市良种覆盖率均达99%以上。首创“叠盘暗出苗”育供秧技术模式,提高水稻机插育秧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水平。全市建立百亩以上水稻示范方391个,面积9.04万亩。全市高产示范基地单季稻平均亩产700公斤以上,双季稻两季平均亩产1000公斤以上,比上年增产6.25%。通过生态调控、理化诱控、生物防控等措施实现病虫害防控,2016年建设绿色防控示范区16个,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融合应用面积12.3万亩,2016年化肥使用量比上年减少900吨。
以旱粮产业化为突破口,实现稳粮增效助农增收。2016年,全市旱粮总种植面积达26.02万余亩,总产量达7.997万吨。总结出了年度内的“春马铃薯-鲜食玉米-秋马铃薯”、“鲜食玉米-花生”,年度间的“马铃薯-水稻水旱轮作”、“小麦-水稻水旱轮作”、“果园林地—旱粮间作套作”等等一系列适应该市特色的实用、高效、易行的新型综合生产模式。累计培育粮食生产专业化服务组织439家,推进粮食生产代耕、代育、代种、代管和水稻机械化生产、统防统治等统一服务型规模经营。已建成农机服务中心34个,水稻育供秧中心38个,万亩以上育供秧中心1个,智能化育供秧中心6个,区域化农机维修中心5个,粮食烘干中心65个,社会化服务水平全省领先。
提升农作制度创新水平
为进一步增强粮食生产发展活力,诸暨市大力推广优质高产品种和水稻标准化生产,整体推进无公害稻米基地建设与认证2个;发展适应市场需要的迷你红薯、红高梁、鲜食玉米等特色旱杂粮面积10.5万亩,平均亩效益5000元以上。积极开展农作制度创新,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广粮经结合、种养结合、水旱轮作、立体种养等农作方式,全市推广“草莓-稻”“西瓜-稻”“黑木耳-稻”“中药材-稻”和稻田养虾养鱼等“千斤粮、万元钱”模式3.2万亩以上。
乐清市
2014—2016年,乐清市连续三年实现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稳中有增。2016年粮食播种面积33.55万亩,单产421公斤,总产14.12万吨。2014年和2015年均获得温州市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
扶持政策及时落实到位
每年2月份,乐清市就出台政策,对粮食生产进行重点扶持。2016年对种粮补贴政策进一步调整优化。本级财政每年预算1300多万元用于粮食生产直接补贴,同时安排1500多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机购置补贴、水稻政策性保险补贴、订单粮食奖励。及时落实发放规模种粮补贴、旱粮基地补贴、种粮大户贷款贴息、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等各类惠农资金,及时进行水稻保险理赔,有效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
有效统筹标准农田质量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农田水利建设等各类农田建设资金,协同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本级财政2014年和2015年各安排4000多万元、2016年安排2000万元,用于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按亩均投资2000元内给予全额补助,由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组织实施。开展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做好机耕路、灌水渠、排水沟、机埠、泵房、下田坡、杀虫灯等基础设施的新建和修复;组织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建立水稻高产示范方;培育发展粮食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社会化服务。至2016年乐清市完成14万亩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建成2个育秧烘干中心,新增年烘干能力3600吨。
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
2016年,乐清市建立了6个省级早稻千亩示范片、1个旱粮(蚕豆)百亩示范方和1个双季稻百亩攻关方。同时建立县级水稻示范方,开展高产竞赛活动,并择优奖励。这些示范方带动了周边农户对粮食主导品种和主导技术的推广应用。2016年,全市推广应用水稻主导品种25.5万亩、水稻“两壮两高”栽培13.5万亩、叠盘暗出苗9.7万亩、水稻机械化插秧12.11万亩、水稻测土配方施肥29.4万亩、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21.04万亩。粮食生产机械装备水平有了大幅提高,2016年全市拥有粮食生产农机具290台套。
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乐清市在全国范围内较早创造性提出“三权分离,稳制活田”的政策,实行土地流转,发展了一批种粮大户。目前,全市种植稻麦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有641户,种植水稻16.3万亩。建成粮食生产、植保、农机专业合作社165家。全市拥有41家水稻机插秧服务组织;有57家水稻植保服务组织,单次服务能力可达8万多亩。实行生产专业合作、农产品销售及农资供应合作、资金信用合作等“三位一体”合作经营。
做好粮食生产指导服务
乐清市在冬种生产、春耕生产、夏收夏种等关键季节都组建了服务队,由农业局领导带队分赴各乡镇(街道)开展服务指导工作,及时向农民提供政策、信息、科技等服务。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发布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发放明白卡、小册子,宣传各级粮食生产政策,营造稳定粮食生产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