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论坛

湖州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四个途径

  •   图为日本农技专家(前右)在湖州吴兴金农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科研基地向经营主体传授草莓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近年来,湖州市围绕“谁来种地、怎么种地”这一核心问题,以人才支撑为根本、以立体服务为关键、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着力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目前,全市已培育市级及以上示范性家庭农场121家、示范性合作社123家、农业龙头企业261家,土地流转率达59.1%,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连续三年居全省第一。
      一、以人为本,多管齐下培育新主体。一是创办农民学院育主体。按照“提高农民素质、培育职业农民、打造精英农民”的思路,依托湖州农民学院,综合开展“学历+技能+创业+文明素养”教育教学,培养了一大批高技能农村实用人才和创业创新领军人才,累计培养农民大学生3033名、农技推广硕士94名,认定新型职业农民7476名。二是强化选商引智育主体。坚持开放发展、选商引资,招引了一大批理念先进、技术雄厚的人才和团队,实施了一大批产业配套、带动力强的农业项目。三是推动大众创业育主体。积极鼓励各类人才投身现代农业发展,引导推动返乡大学生、农技员、“农二代”创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
      二、立体构建,完善体系服务新主体。一是开展区域共享的公共服务。立足区域产业实际,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建立了一系列跨乡镇、跨县区的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在种子种苗、病虫害防治、市场信息等方面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及时便捷、高质高效的服务。二是开展产学互融的农技推广服务。探索建立了“1+1+N”农技推广联盟体系(1个专家团队+1个本地农技推广小组+若干个经营主体),创立了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的新型农技推广模式,形成了新型农技研发和农技推广的“湖州方案”“湖州模式”。目前,全市已组建市级产业联盟10个、县(区)产业分联盟50个,直接服务经营主体1286家。三是开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的综合服务。结合供销社体制改革,在市、县(区)、乡(镇)三级构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简称“农合联”),逐步承接政府涉农经营性职能转移,并以依托等方式承接部分公益性服务职能,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三位一体”综合服务。
      三、科技引领,“四化”并进提升新主体。一是大力推进科技化。围绕主导产业发展,针对技术瓶颈、产品研发等难题,通过人才(团队)引进、与高校院所合作、建设研究中心、建立院士工作站等形式,大力引进涉农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二是大力推进智能化。根据区域农业产业实际,依托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了一批集地理信息、实时监控、远程控制、连线诊断、二维码追溯、供求信息查询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农业”系统,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多方位、全天候的服务。三是大力推进机械化。以劳动生产率评价来倒逼农机装备使用,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2016年,湖州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2.5%。四是大力推进生态化。全力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探索推广农牧结合、稻鱼共生、稻鸭共育等环境友好型农作制度,逐步走出了一条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协调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四、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激活新主体。一是向产权改革要动能。持续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资产股权等产权制度改革,较好地实现了“死产变活权、活权生活钱”。目前,全市累计开展产权交易1262宗,交易额1.57亿元,累计发放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贷款9.18亿元,撬动了资金等生产要素,推动了经营主体再发展。二是向金融改革要动能。加强金融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机构创新,建立了全省规模最大的村镇银行和村级资金互助社,开展了农村综合产权抵质押贷款,在全国首发“美丽乡村富民卡”,有效解决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本着“扩面提标增品”的目标,探索扩大保险覆盖面,增加农业保险品种,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降低风险、稳定收入提供有力保障。三是向科技改革要动能。紧紧抓住湖州被列为省级农技推广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市的契机,探索推进农技入股改革工作,积极鼓励技术专家与经营主体合作,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目前,全市共签订技术入股协议20个,涵盖畜禽、水产、水果、茶叶等产业,既充分激发了农技人员的积极性,更加速推动了农技成果转化和经营主体发展。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