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环绕的庆元县五大堡乡东山后村,几个老人聚在家门前聊天,不时传来一阵阵笑声。
村道旁一幢新盖的楼房,挂着“东山岗家庭农场”的木牌,农场主吴祥宝在阳台上正忙着晾晒番薯面,一团团番薯面整齐码放着,甚是好看。
今年49岁的吴祥宝,几年前放弃高薪,回到村里办起了农场,种植番薯,生产加工粉条、粉丝,他想凭借当地良好的生态资源,发展壮大农场,让留守老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吸引外出村民回乡共建美丽家园。“我只是想做些有意义的事。”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念头,推着吴祥宝在梦想道路上不停奔跑。
60后大叔变身农场主
“以前总觉得离家越远越好,现在是哪儿都不想去了,还是家里好。”吴祥宝说,在东山后村,青山筑起了隔绝城市烦扰的屏障,让人无比安心。
为什么会回来?说起这个话题,吴祥宝有些不好意思了。“我大概有19年没回过家,当时年轻气盛,总觉得要混出个样子才能回来。”吴祥宝说,他初中毕业后,就到举水乡落岭村当油漆学徒,后来又跑到百山祖镇龙岩村办厂。1998年后,他转辗杭州、北京、上海等地,跑业务、跑销售,最高时年收入达50多万元,用吴祥宝自己的话说,“练就了一张厚脸皮,也因此结识了许多朋友。”
2013年年底,吴祥宝带着衣锦还乡的自豪感回到家乡。“村庄没有变,人却少了,农田也荒了,只有那么几个老人,哎……”当时见到这样的场景,吴祥宝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有遗憾,有惆怅,更多的是强烈的责任感。“得回来,看能不能把荒田利用起来。”从那天起,吴祥宝助力家乡发展的念头,便一直萦绕心头。“我的根在东山后村,若能把家乡建设好,就是不赚钱,我也觉得比做任何事情都值得。”吴祥宝说,东山后村山美水美,搞工业易破坏生态环境,而农业是可持续发展的,国家也大力支持。
打定主意后,吴祥宝开始行动。经过多方考察,他发现庆元的番薯深加工产品基本处于自产自销、少量贩卖的阶段,而番薯淀粉加工的粉条、粉丝,是许多人喜爱的食品,种植加工番薯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于是,2014年初,他带上哥哥一家,通过借用和租赁的方式流转了100多亩田地种植番薯,还成立了东山岗家庭农场,开始朝自己的梦想努力。
只想做有意义的事
番薯面、番薯片、番薯粉……在农场二楼的展示柜上,放满了各类番薯加工品,角落边一叠红色小本本有些抢眼,上面写着:“无偿献血证”。笔者数了数,足足有26本,最近的一次是2016年12月13日。这期间,吴祥宝还获得了浙江省无偿献血奉献奖和全国无偿献血奉献银奖。“不论是回乡,还是献血,都是我力所能及的,我想的就是做些有意义的事。”吴祥宝说,这就是他的梦想。
吴祥宝在家中排行老四,兄弟姐妹6个,这么一个大家庭,成员间却从不脸红、从没矛盾。吴祥宝说,父亲对于家中的资金管理和分配自有一套方案,而且父亲常教育他们要与人为善,不计较。耳濡目染下,吴祥宝打小虽调皮,但继承了耐心、细心的性子。
所以,当他看到村里只剩下和他父亲一般年龄的老人时,就暗暗下定决心。“目前,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70多位,我女儿每次回家都会问我,村里的老人以后怎么办?”吴祥宝说,女儿也打算毕业后回到东山后村,和他一起建设农场。女儿的想法和他一致,让他觉得特别欣慰。“2015年直接经济收益20多万元,2016年超过35万元,农场在慢慢步入正轨。”算起这笔账,吴祥宝还是满心欢喜的。他透露,其实起步很天真,过程很艰辛。一开始觉得用不了多少钱,投进10万元,就能种出很多番薯,完全不用愁。后来等盖了厂房、购置了设备,才发现已投入了100多万元。
吴祥宝说,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搞农业,如果撑得住,3年能活,5年能盈利。”吴祥宝庆幸,东山岗家庭农场总算“活”下来了。通过这几年的努力,东山岗家庭农场走出了一条规范化、标准化的路子,客户稳定、订单不断。2016年还发放了16万元的劳务费,让留守老人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农场发展壮大后,会需要大量劳动力,也会带动更多家庭增收。我希望,若干年后,东山后村还在,而且越来越好。外出打工村民回到家,也能有事做、有钱赚。”吴祥宝说,东山后村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高达98%,山好水好空气好,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适合居家养老。 吴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