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李军【编者按】
今年的全省农业工作会议提出,要继续以高效生态农业为主攻方向,推进全省农业发展生产基地化、经营产业化、产品优质化、手段智慧化、田园美丽化。“五化”既是对各地实践的总结提升,也是进一步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着力点。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部分生产经营主体,从今日起陆续报道他们在“五化”进程中的探索和取得的成效。
本报讯 2月11日,记者来到位于台州市黄岩区北洋镇联宏村的台州绿沃川农场采访。在农场蔬菜生产基地——面积为40亩的蔬菜大棚里,没有成行的种菜土基,全自动化的无土栽培技术让大棚内的蔬菜“喝”着营养液、“睡”着培育槽,绿油油的,长势喜人。置身其中,记者深刻体验到了科技带给农业的改变。
“40亩蔬菜大棚,面积不大,但年产值达1300万元,平均每亩32.5万元。”农场掌门人朱利宾告诉记者。
“与一般的农场不同,我们更注重高科技的运用。蔬菜大棚采用欧洲最先进的全自动化无土栽培技术,除了包装、运输需要人工操作外,从播种到采收的所有环节都通过智能化检测、机械化作业,只要十几个人就能‘玩得转’。”农场生产主管钱满清告诉记者,利用这种全自动化无土栽培模式,蔬菜亩产量是传统种植模式的3倍以上,效益可提高70%-80%。“现在,农场平均每天可以生产蔬菜3-4吨。”“除了这座蔬菜大棚,农场还有两座大棚,占地面积45亩,于2016年底建成,目前种植了草莓。”农场工作人员姜红边说边带记者来到草莓大棚。“我们引进国外升降式草莓滴灌栽培技术,实现了草莓空中自动化种植。”“别看农场现在搞得有声有色,这里以前是一片荒地。”朱利宾说,2013年10月,原先从事工业的他转行农业,注册成立了台州市绿沃川农场,准备在农业领域打拼一番。“黄岩七山一水二分田,土地资源稀缺,从这一实际出发,依靠高科技,走基地化之路,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
凭着对现代农业的理解,朱利宾经过一番筹措后,于2014年11月投资2000万元,在联宏村一片荒地上启动了水培蔬菜项目。从前期准备到大棚建设,朱利宾都亲自参与。
蔬菜大棚于2015年8月完工。之后,农场又扩建了草莓大棚。在朱利宾的努力下,曾经的荒地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生产基地,一座座钢架大棚和玻璃温室散发着现代化气息。“农场将生产基地建在荒地上,借助自动化、智能化、工厂化以及无土栽培和立体栽培等技术,颠覆了传统的蔬菜、草莓栽培模式。实践证明,种植蔬菜、草莓等,完全可以不占用优质农田,荒地完全可以变成致富的‘宝地’。”朱利宾告诉记者,“目前,农场以联宏村的基地为模版,正在北京、上海、广州、长沙等地筹建新的设施化农场,不断做大做强现代农业。”
点评:
浙江土地资源紧缺,必须在提高土地产出率上做文章。大力推进农业生产基地化、发展设施农业,不仅有利于推进农业生产的标准化、集约化和专业化,对于节约耕地资源、提高生产效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也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因地制宜提升基地设施水平是推动我省现代农业向更高水平迈进的必由之路。在落实农业设施用地上,要做到尽量不占用优质农田、不破坏耕作层,为我省粮食生产腾出足够的优质农田。
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农业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支持规模主体因地制宜利用非耕地、低产耕地、“四荒地”等建设农业设施,利用无土栽培、节水灌溉等新技术,进一步提高土地综合产出率。
(省种植业管理局局长 成灿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