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和,山里人家门前种柚子,后院种雪梨。“柚梨”在方言中与“又来”同音,意思是好福气又来了!因此,雪梨被云和人看作是福果。岁月变迁,由于品种老化、新品种引入等原因,曾经记录着老家情愫的当地老雪梨渐被遗忘。为找回乡愁,一群云和人开始遍寻大山,担起了打响品牌、复兴山乡福果的重任。
后院的这棵老梨树,伴了蓝益聪30多年。直到这两年,蓝益聪才发现,这棵陪着自己成长的老伙计,居然还是一棵“宝贝树”。每年9月份,云和县元和街道苏坑村的大山里已是秋凉如水。可老树的枝头,缀着一个个黄澄澄的雪梨。“你看这梨大不?这可是外面找不着的品种。”蓝益聪指着枝头上的雪梨说。
看着硕大的雪梨,蓝益聪很是感慨。作为有着数百年种植历史的品种,云和雪梨曾经差点“消失”……
分食梨,分福运
通常人们都不会把梨分着吃。云和人却不一样。人们习惯把雪梨削了皮切成片,再装在盘子里献给客人。雪梨作为云和人的福果,分的是梨,享的却是福气和运气。当然,动辄两公斤一个的雪梨,着实不是一个人能吃得了的。
云和雪梨历来就是云和县的传统名果。这一品种什么时候被引入,已经无从查考。不过自明景泰三年(1452年)云和建县以来,各个时代的《云和县志》《浙江通志》等重要史册,都提到了云和雪梨。民国年间,云和雪梨作为云和主要的经济作物被大量种植。1915年,云和雪梨酒还获得了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铜质奖。这样的殊荣,大大推动了云和雪梨的发展。到1947年,云和雪梨的年产量达到920吨。
此后,受到战乱、城市扩容、品种老化等因素的影响,云和的梨园面积和雪梨产量逐年减少。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县云和雪梨年产量已经不足50吨。
直到上世纪90年代,云和县开始努力恢复云和雪梨这一名果。不过,恢复的过程并不那么一帆风顺。
有期盼,有目标
在蓝益聪的梨园里,有成片的雪梨树。与附近新种上的梨树相比,雪梨园看上去有些杂乱无章,树与树的间距不尽相同,有些老树甚至就长在小路边、田埂上。“恢复一个品种,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蓝益聪说。云和县在恢复云和雪梨的同时,还引进了更高产的“翠冠”品种。翠冠梨本来就是一个市场接受程度非常高的品种,成熟期也比老雪梨要早一个多月。云和雪梨如何能跟翠冠梨一争高下?
令果农们伤心的是,当年正当云和雪梨进入丰产期之际,却碰上了全省雪梨产业产能严重过剩时期。云和雪梨没能很快迎来复兴。大部分雪梨被当做普通品种,没能卖出好价钱。慢慢地,人们对雪梨也就疏于管理了。
当时,人们宁可将地空出来种番薯、玉米,雪梨树则反倒成了田地里的一个摆设。村民们只有在大夏天需要树荫时,才会愿意走到雪梨树下乘乘凉,避避暑。蓝益聪记得,由于大家都知道翠冠梨,有的果农甚至把云和雪梨拿到县城里,当做翠冠梨卖。
所幸的是,云和依然有这么几个执着的果农。蓝益聪是其中一个,云和县安溪畲族乡的潘昌华也算一个。今年60岁的潘昌华算不上地道的果农。十几年前,他家地里种的还是水稻。“乡长来我家,告诉我雪梨是云和的主导产业,种雪梨树有补贴,而且前景也好。”作为云和人,潘昌华对雪梨有着天然的亲切感,乡长一鼓励,他立马拿出积蓄,承包山地准备种雪梨树。在潘昌华决定种雪梨的时候,市面上几乎已经没有了正宗云和雪梨的树苗,他种的也是翠冠梨。作为一个老农民,潘昌华相信,种翠冠梨同样能总结出经验技术,不妨先试验起来,为将来培育雪梨打好基础。
寻老树,兴福果
2005年左右,潘昌华除了种植翠冠梨,又多了一个新任务——上山“淘宝”,“漫山遍野地找雪梨树”。据不完全统计,云和县目前现存树龄100年以上的云和雪梨古树大概只剩580余株。
当潘昌华在大山里寻找老树的时候,苏坑村人蓝小健也和村民一起,准备将几乎要被放弃的云和雪梨重新管理起来。于是,村道上、农户家里的雪梨树都被发掘了出来。在苏坑村,如今被规范管理起来的雪梨,达到了3000多棵,树龄有30年左右。
“打虫、疏果、修枝、套袋,总之我们就是要按照最规范、最科学的方法来管理雪梨。”蓝益聪说。2007年,云和雪梨的价格是每公斤10元,2008年,价格涨到了每公斤16元。“现在,正宗云和雪梨每公斤30元,咱们的雪梨越卖越好了!”潘昌华说。靠雪梨,苏坑村一年可以获得100多万元的收入。
2016年,国家农业部颁布公告,云和雪梨经过初审、专家评审和公示,符合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程序和条件,准予登记,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云和雪梨”成为云和县第一个、丽水市水果类第一个地理标志农产品。根据公告,“云和雪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为云和县所辖浮云街道、元和街道、白龙山街道等10个乡镇(街道)162个行政村。
挖资源,创品牌
据云和县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县始终把助推雪梨产业发展作为一项服务农村发展的重点工作,通过推行干部与企业之间的“1+1”指导模式,扶持生产基地注册商标、申报知名品牌、牵头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等方式,促进该县雪梨基地产品升级,扩大了产品的社会知名度和品牌附加值。
据悉,目前,仙宫果业的“仙宫湖”雪梨,已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评定为“中华名果”。同时,依靠订单农业的推行,通过“企业+农户”模式,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订单合同的规范化,促进生产与企业、市场的有机衔接,推动农产品基地建设。
“2016年仙宫果业从签订合同的农户手中收购了十万多公斤的优质雪梨,这批雪梨口感、成色非常好。”云和仙宫果业公司有关负责人说,云和雪梨依托品牌建设和基地建设,凭借自身的优势在各地打响了品牌,销售范围从以前的县内扩大到全国各大中城市,公司每天都能收到来自杭州、温州等各地的订单。
云和县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云和雪梨是2017年该县主推的农业特色产业之一,接下来将以“云和雪梨”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为契机,重点从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对雪梨行业的指导、重点挖掘雪梨资源、大力宣传“云和雪梨”品牌等方面做大做强雪梨产业。
滕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