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蔡希师
村级集体经济是“三农”发展的基石。为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能力,2012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扶持经济薄弱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见》,明确提出,从2012年起每年安排8000万元,用于扶持经济薄弱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力争到2017年底,使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进入“收官”之年,我省曾经的集体经济薄弱村是否已换新颜谱新曲?近日,记者采访了庆元、平阳、淳安等县的三个村。
产业带动,富了村民美了村庄
庆元县黄田镇大坑村坐落于229省道旁,全村只有54户人家,160人。步入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庄,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条整洁的村道,一排排错落有致的房屋。“大坑村原先是一个贫困村。”村党支部书记钟先名记得,自1985年搬迁下山后,大部分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栽培香菇、木耳等食用菌,传统的食用菌生产虽然解决了村民的温饱问题,但离富裕还有距离。
2012年,大坑村建设了面积约14亩的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基地的建成,提升了食用菌生产水平,村民从中鼓起了钱袋子,2016年,全村人均收入近1.4万元,比2012年增长50%。与此同时,每年还给村集体经济带来5万元收入。
村民富了,村庄也开始美起来。近年来,大坑村结合“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六边三化三美”等工作,改造拓宽硬化了长100米、宽5米的进村道路,新修建了1000多平方米花坛,拆除了露天粪坑,新建了两座公厕,并新建了500平方米的休闲广场,配齐了各类健身器材……如今,小山村正在向“村美民富”华丽转身。
土地入股,活了资源创了新业
前爿村,平阳县昆阳镇的一座后花园。走在干净整洁的村道上,时不时可见卵石垒成的篱墙里鲜花开得正艳。面对美景,村党支部书记程自安深有感触地说:“过去村集体经济不仅没有收入,还负债4万多元。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让我们旧貌换新颜。”在推进产权制度改革中,前爿村组建了平阳博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建设流水白农耕乐园和民宿休闲度假区。村里按每亩每年400公斤稻谷(约1280元)的标准统一流转村民承包地,村集体以自然资源为资本参股,每年从公司获得固定收益,村民按股份从集体收益中获得分红。
2014年,村里按照宜居、宜业、宜游的理念,将全村分为四个区域进行规划。根据规划,村里在农耕园、民宿区相对成熟后要修建一条自行车绿道。从2015年6月开始,前爿村围绕“一条绿道就是一条旅游产业经济带”等主题,先后召开十多次动员大会。会上,程自安介绍了外地的成功经验,描绘了绿道发展前景……经过动员和实地考察,大家统一了思想,绿道建设得以顺利实施。
如今,长5.5公里、平均宽4米的绿道,路基已修好。“下一步,村里将在绿道沿途建设驿站,并开设乡村酒吧等特色休闲场所。预计绿道每年能产生100多万元效益,根据方案,村民每股能分红500元左右。”程自安说。
发展物业,挖了潜力增了实力
淳安县汾口镇祝家村地处集镇边上,交通方便。近年来,村里着力发展以物业经济为主的多元化村集体经济,摆脱了集体经济空壳村的困境,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2016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预计达140多万元,比2012年增加60%多。
如何加快集体经济发展?祝家村村两委会班子成员对此有着共识:走滚动发展的路子。他们说,这好比是鸡和蛋的关系,“养鸡生蛋”才是长远之道,才能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使村民受益。为发展集体经济,祝家村成立了发展村级物业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智囊团,并多次召开会议,动员大家为发展集体经济出谋划策。村里根据山多地少的实际,在大力发展经济林的同时,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和地理优势,兴建了茶叶市场和水果市场。如今,仅茶叶市场的年交易额就达上千万元。
对“养鸡生蛋”的好处,村民看在眼里,喜在心头。村民老吴告诉记者,村里建起茶叶市场、水果市场,发展经济林,我们也跟着得实惠,造起了新房,改善了条件。几年前,他建了四层楼房,除一家人自住外,还将富余的房屋用来出租,每年的租金收入近万元。“集体经济发展了,村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走出去都感到有面子,有底气!”老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