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广开增收致富路

——三户农家的增收账本

  □见习记者 杨凌紫 通讯员 余聪“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刚刚过去的一年里,浙江着力做好农民增收“挖潜”文章,通过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乡村旅游业、农村电子商务等,广开增收致富路,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2万元。与往年相比,我省农民收入结构有哪些变化?他们的账本上记录着怎样的增收“秘诀”?近日,记者走进三户农家,与他们一起分享“丰收”的喜悦。
账本一:新农作模式里好淘金
  这几天,杭州市萧山区楼塔镇大同二村种粮大户俞建国满脸喜色。去年,他尝试的稻鸭共育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效益,稻鸭共育不仅改善了农田的生态环境,也为他增加了不少收入。“采用稻鸭共育模式的27亩水稻,亩产值达5440元,是之前的4倍左右!”俞建国说。
  俞建国告诉记者,他家种有497.6亩水稻。近年来,水稻病虫出现抗药性,防治效果并不理想,稻米品质也开始下降。采取稻鸭共育后,鸭子不仅会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害虫,还会通过来回游动疏松土壤,产生浑水肥田的效果,鸭子的排泄物又成了有机肥料。“采用稻鸭共育后,生产出的稻谷纯天然无公害,价格自然‘飙升’。”俞建国说。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稻田养鸭后,每亩可节约肥药成本30多元,而且生产的稻谷绿色优质,加工后每公斤大米可以卖到8元,比同品种的普通大米高出6元。“去年9月20日收割完毕,1万公斤左右加工好的‘生态米’不到20天就卖完了,尽管米的单价比2015年提高了300%,还是供不应求,总产值达到14.68万元。”俞建国说,如果1000多只“稻田鸭”可以卖完,按照每公斤12元计算,也是一笔不错的收入。
  俞建国告诉记者,今年,他打算将稻鸭共育面积扩大到250亩,同时将蛋鸭换成肉鸭,以此来缩短鸭子上市时间,增加收益。
【全景】近年来,我省加快新型农作制度推广应用。省农技推广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全省推广高效农作模式330.72万亩。据典型调查,采用水旱轮作、种养结合等模式的水田,亩均增效500元以上,为农民增收16.5亿元以上。
账本二:家门口创业乐增收
  春节将至,当记者在建德市三都镇三江口村渔村自然村见到望江渔庄负责人许连根时,他和妻子正忙着打扫庭院、晾晒鱼干,为春节旅游旺季做好准备。“这几天有好多客人来电咨询,打算预定正月里的餐位、客房。”许连根说,这些年,通过不断改善、提升渔庄的环境和品质,生意越来越红火了。
  渔村位于新安江、富春江、兰江交汇处,村民世代以捕鱼为生。优美的自然风光与独特的渔文化吸引着人们前来写生、垂钓,一些渔民以此为契机,由捞虾捕鱼“改行”办起农家乐,许连根就是其中之一。
  说起开办农家乐给生活带来的变化,许连根认为数字最有说服力:目前,望江渔庄共有204个餐位,10间客房,旅游旺季的日客流量超过120人。“打鱼时,我家一年收入只有2万元,农家乐营业之初年收入增加到5万元,2016年,农家乐的纯利润达10多万元。家庭收入一年比一年高,日子自然过得舒心。”许连根笑着说。“过去游客不多,即使来了停留时间也短,农家乐的生意也比较清淡。”许连根说,2015年前,由于当地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面临“徒有三江景,无处留客行”的尴尬局面,休闲旅游产业一直不温不火。近两年,三都镇加快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打造沿江景观游步道,与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携手对渔村的农家庭院进行创意设计装扮。同时,引导当地农家乐完善硬件设施,实行标准化经营,菜肴、客房明码标价,并要求符合民宿审批规模,有客房的农家乐登记办证,确保农家乐产业健康发展。
  一系列提升举措,给渔村带来了更多的游客,也为当地农家乐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去年,我成功办下了特种行业许可证、民宿卫生许可证、食品监督许可证,并进行营业执照变更,营业范围由餐饮拓展为餐饮、住宿。”许连根说,有了“三证一照”,渔庄步入规范化经营,客人更放心了。
【全景】截至目前,我省农家乐特色村1103个,特色点(各类农庄、山庄、渔庄)2381个,拥有餐位168.5万个、床位32万张,直接从业人员16.6万。2016年全省农家乐共接待游客2.8亿人次,同比增长27.3%,营业收入291.1亿元,同比增长26.9%。
(下转第2版)
  进入腊月后,备年货的人越来越多。此时,临安市天目山镇对石村金指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胡冰铭也比以往更加忙碌:接单、装货、打包……争分夺秒地将香薯、香薯干、冬笋等农产品通过快递送往全国各地。自搭上了互联网快车后,合作社的农产品销路越来越好。“去年,平均每个月网络销售额在50万元左右,一年纯收入至少有一二十万元。眼下,40万公斤香薯已基本售完,一家人就等着开开心心过年了。”胡冰铭喜笑颜开。
  2012年胡冰铭大学毕业后曾在城里工作,没过多久,他毅然回乡创业,种起了小香薯,并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几年来,随着种植面积逐步扩大,香薯销路成了问题。“一家人起早摸黑地干,待到香薯收获后,再运到当地农贸市场售卖。尽管他种的香薯品质好,但当地农贸市场销量有限,一天最多只卖出一两百公斤,如果仅靠这种方式销售,200亩地的香薯要到何时才能卖完啊?”胡冰铭决心另辟销售途径。2015年,他开始尝试通过互联网让香薯“走出去”,没想到一触网便打开了销路,不仅销量“噌噌”往上增,客户好评也不断增多。
  借助一根网线,浙西山沟沟里的小香薯北达新疆、内蒙古,南抵广东、海南,销往全国各地。“目前,合作社的产品在淘宝、京东等各大电商平台和微信平台均有销售。为了进一步扩大销量,我还多次参加电商平台举办的‘聚划算’‘淘抢购’等促销活动。”胡冰铭告诉记者,去年7月24日,合作社参加了“淘抢购”活动,仅1小时,5000公斤香薯便销售一空;在9月7日开启的“聚划算”活动中,2天时间卖了2.5万多公斤香薯。
  “趁着农村电商‘火热’的势头,今年,合作社至少要在‘天猫’开两家旗舰店。”胡冰铭说。
  【全景】据浙江省商务厅提供的数据显示,2016年,浙江农村电商发展有了新突破,淘宝特色馆增至39个,新增农村电商服务站点4300余个,总数达1.4万个,网络零售额超千万元的电商村达506个,全省农产品网络交易额达363亿元。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