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我省农机系统围绕加快推进农业“机器换人”,农机化各项工作扎实有序推进,成效显著,亮点纷呈。争取省政府出台加快推进农业“机器换人”的意见;农业部批复同意创建全国农业“机器换人”示范省,并将我省列为3个中央农机购置新产品补贴试点省之一;制定《浙江省省级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实施办法》,建立完善省级农机购置补贴制度……我省农机化事业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发展框架基本构建
2016年,我省农机化发展的框架基本构建,主要为“一意见”“一规划”“一计划”和“一工程”。“一意见”,即争取省政府办公厅支持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器换人”的意见》,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农业“机器换人”的总体要求、发展重点、主要措施和支持政策。“一规划”,即研究制定了《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了“十三五”农机化发展的目标、任务、重点和保障措施。“一计划”,即研究制定了《农业“机器换人”推进行动计划(2016-2018年)》,提出了政策促进、科技促进、服务促进、管理促进、改革促进、队伍促进等六大举措。“一工程”,即制定了《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县、示范乡镇(园区)、示范基地建设规范》,启动实施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工程,确定了首批13个示范县、106个示范乡镇(园区)、315个示范基地创建名单。
改革创新深入推进
据了解,去年以来,我省农机化改革创新深入推进,农机化发展动能进一步增强。政策创新,争取农业部支持将我省列为农机新产品补贴试点省,争取省财政支持印发《浙江省省级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实施办法》,率先出台农机新产品补贴政策,并先行将自走式秸秆捡拾打捆机等3个品目列入中央补贴范围,将食用菌机械等5个品目列入省补范围。金融创新,争取将农机保险正式纳入省地方特色险种,为各地争取地方财政补贴政策创造了良好条件,全省有近30个县(市、区)出台了保费补贴政策。科技创新,联合省科技厅、省经信委,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增补完善了《浙江省农业机械产品需求与科研导向目录》;协调省农机学会、路桥区政府,筹建农机科技协同创新基地,目前相关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就绪;联合浙江大学,开展省科技厅重大专项“浙江省‘数字农机’资源库开发与研究”的研发,并已立项。管理创新,落实农机购置补贴生产企业主体责任,开发“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产品自助归档系统”,率先在全国推行由生产企业“自担责任、自主归档”做法,得到农业部农机化司和农机生产企业的好评;将农业机械免费实地安全检验纳入省政府公共服务采购目录,有力推进了各地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农业机械免费实地安全检验工作,促进农机事业安全发展;探索“互联网+农机管理”新模式,在杭州大江东、宁波、桐庐等地着手利用卫星导航管理和调度农机具,利用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开展远程监控管理和技术指导。
农业“机器换人”步伐加快
去年,我省农机化适用技术加快普及,农业“机器换人”步伐进一步加快。政策上,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涉及中央补贴资金2.39亿元、省级补贴资金2400万元、市县配套资金3700万元,全省新增各类农机装备12.1万台(套),其中新增补贴机具6.96万台(套),受惠户数41780户。机艺融合上,强化与农技部门联合,深化农机农艺技术融合,组织举办马铃薯生产机械化作业现场会、粮食产业“机器换人”现场会、丘陵山区作物“机器换人”现场会、蘑菇轻简化生产技术现场观摩会等现场演示活动,新建农机农艺融合示范点55个。试验示范推广上,通过现场会、培训班、专题讲座、科技下乡等形式,大力宣传和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装备。推广水稻机栽面积321.9万亩,油菜机收面积24.3万亩;批次粮食烘干能力达到8.2万吨,稻麦烘干率预计达到48%;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4.02%。
农机社会化服务有效提升
去年,我省农机化服务主体持续壮大,农机社会化服务进一步提升。重点开展“一社”“一中心”和“一队伍”建设。“一社”,即推进农机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引导合作社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延伸服务链条,打造服务品牌,不断做大做强做优。全省新增示范性农机合作社66个(示范性农机合作社总数达到117个),杭州快杰农机合作社等7家合作社获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称号。“一中心”,即推进“2+N”(“2”即作业、维修功能,“N”即培训、销售、产后加工等功能)农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壮大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全省新增农机综合服务中心38个。“一队伍”,即深入实施农机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大力培养农机经营管理、驾驶操作、维修保养等技术人才。全省共培训各类农机实用人才3.2万人次,省级层面专门培训合作社理事长210人,并联合省人社厅、省总工会组织开展了2016年农机修理工职业技能竞赛。
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
去年,我省农机行业管理有力有序,农机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主要是安全管理、质量管理和鉴定管理。安全管理上,强化农机安全监管,深入开展农机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尤其做好G20期间农机有关安保工作,严防农机事故特别是较大以上事故发生。截至去年11月底,全省共发生拖拉机道路交通事故数208起和死亡88人,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13.3%、上升15.8%,发生道路农机事故3起,死亡1人,分别下降25%和50%。农机安全生产形势总体保持稳定。质量管理上,以“农机质量月”为载体,扎实开展农机质量宣传、质量调查、打假护农和投诉处理等工作。重点开展了粮食烘干机质量调查工作,累计调查享受2015年度财政补贴烘干机561台,占2015年全省新增量的62.7%。鉴定管理上,规范开展农机推广鉴定工作,共完成117个产品的省级推广鉴定和4个产品的部级推广鉴定任务,并帮助省内农机企业50个产品到外省申请推广鉴定。同时,积极推进农机标准化建设,参与完成《扁形茶炒制机》等7个行业标准修订和《茶叶理条机》行业标准起草,并已发布实施。
2017农机化事业这么干
2017年,我省将以创建全国农业“机器换人”示范省为主线,以农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加强农机科技创新、推广应用和监督管理,进一步补齐短板、拉伸长板,加快推动农机化向全面、全程、高质、高效迈进。
创示范引领发展。启动全国农业“机器换人”示范省建设,制定实施方案,明确总体目标、建设内容和分年度实施计划。深入推进农业“机器换人”三年行动计划,制定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基地创建评分细则和评估认定方法。以实施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工程为主抓手,加强政策倾斜和项目安排,有力推进示范创建进程,争取推出第一批可学可看可推广的示范样板,示范引领农机化发展。
优结构提升发展。加大农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着力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和服务主体结构,提升农机化发展层次和质量。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即围绕推进粮油、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继续加强装备保障和推进升级换代,重点扩大水稻栽植、油菜收获、高效植保、粮食烘干、茶叶连续化生产加工等机械装备应用面,加大马铃薯等旱粮生产机械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力度;围绕推进蔬菜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积极开展播种、育苗、移栽、收获等机械装备的试验示范。指导各地围绕当地农业主导产业分布和生产需求,因地制宜示范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优化服务主体结构,即按照省农业厅《关于加快推进我省粮食产业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指导意见》,指导各地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整建制规划,分片分类发展农机服务组织并按需适度配置机具数量,通过清理整顿一批、规范改造一批、提升壮大一批,进一步优化农机服务组织结构,实现农机社会化服务有效覆盖。
促融合创新发展。大力推进农机化科技创新,促进农机与农艺、农机化与信息化、农机产学研推相融合,推动农机化科学发展。农机与农艺融合,就是进一步向农艺开放,适应现行成熟的耕作制度、品种技术,加快推广适应性强的农机产品。同时,争取农艺部门支持,适应成熟适用农机产品,改进品种选育、农作制度、栽培和养殖模式,改善机械化作业条件。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就是适应“互联网+”发展潮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机领域中的应用,推进智慧农机建设,建设打造一批智慧农机装备应用示范基地,总结推广一批智能化农机管理服务模式,提升农机作业和管理服务水平。农机产学研推融合,就是研究完善农机产品需求与科研导向目录,积极搭建农机产学研协同创新和信息共享平台,引导研发农业生产急需的农机产品,进一步解决“无机可用”“有机难用”问题。
强保障服务发展。坚持从要素保障入手,强化人才、政策、金融和安全保证,为农机化发展提供更加优质到位的服务。人才保障,就是以专业化、职业化为导向,深入实施农机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进一步加大农机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力度,加快培育农机经营管理、驾驶操作、维修保养等高技能人才,满足机械化生产作业需求。政策保障,就是在用足用好农机购置补贴、报废补偿、报废更新等政策的基础上,组织实施中央和省农机新产品补贴政策,并适时予以研究完善,争取将更多适合我省农业生产发展需求的先进农机产品纳入补贴范围。金融保障,就是进一步加强与农信、邮储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用好规模种粮主体贷款贴息等扶持政策,解决购机户融资难题;指导各地出台保费补贴政策,加强与安信农保、人保财险合作,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保模式,在全省范围推进农机保险工作。安全保障,就是巩固深化“平安农机”建设,建立健全警农协作、道路外农机安全巡查机制,扎实开展农机“安全生产月”“质量月”和隐患排查治理等专项活动,严格防范和遏制较大以上农机事故发生。 李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