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论坛

这些春备耕新动向应引起关注

  缙云县农业局的吴伟昉、丁南森
来稿说,新年已至,春备耕逐渐被提到议事日程。近日,笔者到缙云农村调研,发现了一些新年春备耕的新动向,其中的“三低”应引起相关部门和领导的关注。
  一是“网络备耕”热,导致中老年农民备耕情绪低。去年以来,“网络备耕”成为许多外出人员和在家农民沟通商议、订立合同、落实备耕的新方法、新形式,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备耕工作的开展。但据调查,青年农民群体对“网络备耕”比较适应,而中老年农民群体因视力差、反应慢,对“网络备耕”表现出低落情绪,有的甚至比较反感。调查显示,目前有近三成农民表示新一年不考虑“网络备耕”这一形式,其中多数为中老年人。
  二是一些责任田界址不清,引起“委托备耕”效率低。据对缙云17个村、79户农户抽样调查,其中59.49%的农村中青年农民群体因长期外出打工,对自家承包田边界不清楚,曾负责在家耕种的老人或因病去世,或年老体弱无法去实地指明界址,由此引发的纠纷时有发生。部分外出回归种田的农民碰到这种情况,产生不种“争执田”的思想,降低了“委托备耕”意愿,不利土地有序流转。
  三是农产品生产销售难,带来农户备耕积极性低。2016年蔬菜病虫害多、产量低,加上价格不稳定,比如茭白价格最高时为每公斤12元,最低时只有1元,影响农民收入,部分农民由此产生消极想法,备耕意愿降低。
  根据新出现的“三低”现象,笔者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一要加强培训,扩大网络应用覆盖面。从实践看,“网络备耕”效率较高。针对农村在家的农民多数是中老年人。对网络使用能力相对不高等实际,各乡镇、街道要加强这方面培训,提高中老年农民使用网络的覆盖率,尤其要重点加强对种粮大户的引导,并由他们带动普通农民熟悉“网络备耕”。同时要增强外出人员与在家农户的交流和沟通,采取有效措施,夯实春耕备耕工作基础。
  二要明确定界,避免“副作用”。因田地界址不清引起的争执纠纷,上级有关部门和村干部要引起重视,同时当事双方应积极主动面对,要趁外出务工人员春节回家过年、清明回来祭祖等机会,互相“约会”,到现场指界、明界、定界,使外出人、在家人都安心,租种田地的人也放心,避免春备耕留下“死角”。
  三要加强指导,提高破解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偏远山区农户因信息闭塞,对市场需求掌握不准,担心盲目下种会造成损失的实际情况,各级涉农部门要及时提供市场信息,引导农民按需生产。对可能出现的天气变化提前预告,并提供应对的技术措施,使农民群众到时不至于手忙脚乱,能将损失降到最低,从而增强对种好田、多增收的信心。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