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走进遂昌县柘岱口乡,薯香四溢,满眼金黄。在以往,这本该是冬闲季节,但现在,家家户户忙着制作番薯条,房前屋后,晒满了金黄色的番薯条。“过去,农户家里种了番薯,除了一部分农户会制作一些番薯条外,大部分都用于喂猪。”柘岱口乡党委书记叶松华说,即使有部分村民会晒一些番薯条,那也是作为自制零食,而不是一种增加收入的产品。
近年来,柘岱口乡巧借当地生态优势,引导百姓发展番薯产业。通过几年的努力,柘岱口番薯条声名远播,走俏市场,番薯条变成了当地百姓致富的“黄金条”。
一条龙服务,壮大番薯产业
种植番薯在柘岱口乡历史悠久,近年来番薯条产业经济效益凸显,而且种植番薯门槛较低、风险不大、成本投入也不高,家家户户都能种,收益也来得快,乡里决定发展壮大番薯产业。“番薯种植以散户为主,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叶松华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采取“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成立了番薯产业协会,由十几年番薯种植经验的“土专家”叶益华担任会长。同时,创建了两个百亩基地:岙头整村连片百亩基地和乡低收入农户扶贫百亩基地,通过基地带散户、党员带群众的模式,发动农户种植番薯。“去年全乡低收入农户和贫困户的番薯苗都由我们协会统一育苗后分发给农户,没有种植能力的,我们还上门服务。”叶益华说,除了发动农户广泛种植,也不忘给种植户“充电”,提升种植水平。去年6月,乡里举办的遂昌山区甘薯栽培技术与产业化培训班在五星村开班,吸引了全乡120余人参加培训。“现在的政策真好啊,不仅免费给我们提供番薯苗和肥料,还请来专家免费为我们培训。”参加培训后,种植户们开心地说。
叶松华介绍,对于大部分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实行免费发放番薯苗、提供有机肥自行种植,并统一收购;对于无劳动能力的,则由各村党员、干部帮扶,在低收入农户扶贫百亩基地,按人均0.5亩种植、销售。另外,通过“一户一干部”的结对帮扶模式,运用“围着农民转、干给农民看、帮着农民卖”的精准扶贫工作法,达到长效帮扶的工作目标。
叶荣枝是五星村的低收入农户,同时也是残疾人,去年,住村干部将叶荣枝家里的地全部种上了番薯,同时帮着细心打理。叶荣枝说,去年自己家的地也收获了2500公斤的番薯,光这一项纯收入就有4000元。
“农闲”变“农忙”,农民喜增收
“已经收购了差不多有7.5万公斤了,这里放不下,很多还在种植户家里。”近日,在柘岱口乡五星村番薯协会所在地五星村老办公楼里,番薯产业协会收购来的番薯堆满了各个角落。叶益华告诉笔者,冬季本是农村最闲的季节,现在却成了一年中最忙的时候。他从早上起来,要一直忙到深夜。
叶益华介绍,将番薯贮存一个多月以后,再通过清洗、去皮、切块、蒸煮、烘干、包装等工序后,“黄金条”的制作算是正式完成了。他家请了10多个帮工,一天能生产250-300公斤番薯条。
叶益华请的帮工当中,叶荣枝的妻子周玉花也在。“家里的番薯卖了之后,我就来到叶益华家里当起了帮工。”周玉花说,“我在这已经做了一周,收入有500多元。这要是在以前,想都不敢想。”“我家种了1万公斤左右,还去乡里收购了5万公斤左右。”村民袁礼荣一边晒着番薯一边说,今年订单更多了,价廉物美的番薯条吸引了不少外地老板前来采购。
据统计,去年柘岱口乡种植番薯近1360亩,可制作番薯条约55万公斤,产值近1220万元,增长近10%。叶松华表示,下一步,将通过统一管理、统一标准,“抱团”发展,培育上规模的龙头企业,提升经济效益,打响自身品牌。同时,延伸产业链,做深做精番薯产业文章,让昔日名不见经传的番薯条真正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黄金条”。
傅长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