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俞霙 文/摄
刚刚过去的2016年,在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发展环境上已具领跑优势的浙江,又拉开了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的序幕。从“一处美”向“一片美”“全域美”转型,从“美丽资源”向“美丽经济”转变,从“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迈进,浙江乡村在保护生态美、发展经济美、培育文化美上,有了怎样的突破?记者近日走进浙江农村,看到了令人欣喜的乡村美丽之路。
一支画笔,绘就乡村美丽画卷
走进海宁市马桥街道新塘村,只见灰白的墙面被一幅幅色彩绚丽的墙体彩绘覆盖,移步换景,如在画中游;废弃的砖块、瓦片、老缸、老坛子被用来建造富有诗情画意的小品景观;妙趣横生的“柴草动物园”,让村民推开家门,就能看到用稻草、麻绳编织的牛、羊、猪、兔……
村党总支书记姚强忠告诉记者,这一切都得益于去年7月开设的“柴砖银行”。他说的“柴砖银行”,就是存放柴火和砖瓦的“银行”。
和许多村庄一样,新塘村的房前屋后也曾零零散散地堆放着闲置的砖块、瓦片、柴火、老缸,严重影响了村容村貌。“柴砖银行”成立后,村民把闲置的柴火、砖块存进“柴砖银行”,有效地解决了乱堆乱放问题,截至目前,“柴砖银行”已存放砖块80万余块、瓦片22万余块、柴火12万公斤。“村里用村民捐赠的闲置砖瓦和老坛、老缸做成小品景观,不仅收获了风景如画的美丽庭院,还激发了村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大家建设美丽乡村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了。”姚强忠说。
新塘村“90后”青年陆书欣是浙江树人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大四学生。1月3日,刚刚放寒假的他一回到家乡,就投入新的墙体彩绘制作。“作为新塘村的一份子,看到村里环境越来越好,我更想为村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陆书欣说。去年夏天,他与本村小伙伴朱程宇、钱袁凯合作,创作了100多幅墙面彩绘,这些彩绘生动活泼、接地气,深受村民欢迎。
新塘村旧貌换新颜,村民应建利看在眼里,甜在心里。他笑着说:“亲戚朋友来到这里,都说我们好幸福,像生活在大花园里。”
如今的新塘,水清了,环境好了,村庄变得更加美丽了,村民对未来生活充满期待和憧憬。
【全景】截至去年11月,全省有228个乡镇开展了整乡整镇环境整治,2160个村完成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项目,培育美丽乡村精品村1602个,建设美丽宜居示范村试点562个,打造美丽乡村风景线308条。
一个账本,折射农村经济转型
用什么标准来衡量乡村建设搞得好不好,村民生活过得好不好?丽水市莲都区大港头镇河边村的村民说,看看家里的账本就知道了。
河边村是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村里有几十家农户每年都会逐条记录家里的每一笔收入、支出,李慧霞家就是其中一户。
翻开李慧霞家的账本:2015年全家收入10.3万元,2016年15万元左右。一年时间,家庭收入增收幅度近50%。李慧霞说,这都是民宿带来的变化。
李慧霞家开的民宿——香樟客栈,位于古堰画乡景区的收费处旁,2016年元旦开业以来,生意一直不错。“开客栈前,我在外面打工,每月收入2000元左右,现在客栈有12间客房,每月收入少说也有几千元,比以前强多了!”李慧霞笑着说。
作为古堰画乡景区的核心区块之一,2015年前,河边村的“风景”还不是那些千年古樟、潺潺流水,而是村里曾经的支柱产业——木制品加工业。为了给古堰画乡发展腾出新空间,村里在莲都区政府的引导下调整产业结构,关停了百余家木制品企业,取而代之的是迅速崛起的民宿,曾经被街坊弃置的“江边破木房”摇身一变成了炙手可热的“一线江景房”。
离李慧霞家不远,有一家由浙江隐居集团打造的精品民宿——隐居画乡,开业后成了景区效益最好的民宿之一。今年元旦小长假还没到,这家民宿的16间客房就被预订一空。隐居画乡客房管家陈洁告诉记者:“16间客房设计各具风格,分别以中国传统色彩命名,它不仅让挑剔的客人感到满足,也证明具有鲜明主题特色和高品质的民宿仍是稀缺之物。”
在河边村村委会主任江建华的眼中,向绿水青山要效益的河边村仍处于转型阵痛期。“我们还在继续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对河边村村民来讲,不管是木制品从业者还是民宿业主,最重要的,是在转型过程中,再次找到自己的位置。”江建华说。
【全景】据省有关部门的不完全统计,我省现有民宿约1.12万家,床位17.7万张;全省共培育农家乐旅游村(点)3484个、农家乐经营户1.91万户,从业人员13.8万人,去年营业总收入达285.95亿元。
一份档案,记录村民美德善行
“去年12月30日,40多个村民制作、分发汤圆给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要记上去”“冬至那天,10多名党员、志愿者送红围巾给高新区环卫工人,也应记上去”……近日,在位于湖州市南太湖高新区塘红村的“最美好人馆”里,车蚕根、韦强民等四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围坐一起,认真梳理近一个月来村民所做的善事,并逐一将其记录到村里的“善行档案”。
去年8月,塘红村推出了一项新举措:为全村千余位村民建立“善行档案”,通过村道德评议会评议,把村里发生的那些平凡却感人的事情,全部记录下来。
“我们希望这项举措成为村民崇德向善、敦亲睦邻、孝老敬亲的催化剂,最终实现小村大爱、‘最美塘红’的治村理念。”塘红村党支部书记沈小根说。“善行档案”是塘红村以家风带民风促新风的一个缩影。早在2015年,塘红村就建起“最美好人馆”,作为全省规模最大的“好人馆”之一,它不仅记录和展示了塘红村的好人和好事,还成了村里传递正能量的“道德高地”。
近年来,塘红村坚持常态化、持续化开展精神文明建设。重阳节,晚辈会为老人送上歌舞祝福;每年8月31日是村里的“善行日”,“善行日”里,家家户户都会做好事;公民道德日这天,村里开展各类先进评选表彰活动……塘红村还成为湖州市十佳魅力村庄之一。
“塘红村用爱心和善行建起了高新区的‘最美阵营’,他们的善举彰显大义,他们传递的正能量将扩散到高新区每个角落。”南太湖高新区宣传负责人施培华说。
【全景】浙江注重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互促共进。截至去年11月,全省建成农村文化礼堂5573座、乡镇综合文化站1272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9329个。在农村文化建设中,我省各地普遍开展了“最美家庭”“最美邻居”等推选、表彰、宣传活动,全省每月、每季度发布“浙江好人”“最美家庭”等榜单。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助人为乐、雪中送炭等中华传统美德在农村得到传承和发扬。陆书欣正在创作新的墙面彩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