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文摘

德国雾霾神奇消失的奥秘

  德国上空也曾迷雾笼罩
  青山、绿水、一望无际的草坪,还有大片的森林,这是德国随处可见的画面。其实德国也有过雾霾,不仅空气受到污染,而且河流也曾经污浊不堪。以鲁尔区为例,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的西德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而鲁尔区就是西德机械制造及重化工业中心,煤炭、钢铁、化学、机械制造等行业高速发展,让该区雾霾不断肆虐,空气和河流重度污染。
  除了鲁尔区之外,西德多数地区也未能幸免。著名的莱茵河曾经一度是鱼类无法生存的“死河”,慕尼黑、斯图加特、法兰克福、科隆等城市上空也一直笼罩着迷雾。
  令人吃惊的是,雾霾很快从这个国家神奇地消失了。自1991年之后,德国再也没有响起雾霾警报,到了2007年,曾经一度困扰德国的SO
2
(二氧化硫)浓度下降到8微克/立方米。到了2012年,鲁尔工业区所有空气质量监测站中空气PM2.5(悬浮颗粒物浓度)年均含量最高只有21微克/立方米。
  在德国其他地区,不要说农村,即便是生活在大城市也能欣赏蓝天白云,呼吸到新鲜空气。那么,德国人为此到底做了什么?
  市中心修建森林公园
  面对雾霾,德国人选择了主动宣战,而不是被动的自我保护。对雾霾的治理,可以说两手都硬。第一只手是法律严、实施硬,法律法规的实施没有任何商量余地。1971年,大气污染治理首次纳入联邦政府的环保计划。1974年,德国第一部《联邦污染防治法》颁布,开始执行严格的污染限值。
  在治理雾霾的过程中,德国政府首先严禁废气废水排放、积极推进废水及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而且加强了执行和监督力度。同时,运用技术手段限制废气排放、加强监督管理、促进能源转型和清洁能源的开发、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政府对新型能源提供补贴,给风电和太阳能提供更好的入网条件和价格,提高新能源的利用率。
  作为汽车大国,德国有关部门对汽车尾气的排放设立了严格的排放标准,对小汽车、轻型车、重型卡车、大客车分别设定具体的排放限制。其中,在慕尼黑市就设立了“环保区域”,只允许符合环保标准的车辆驶入。德国垃圾分类管理也极其严格,公民把家庭垃圾分类视为一项义务,政府的垃圾回收站对各类垃圾专车回收。同时,德国的城市规划也处处反映出环保理念。大城市看不到高楼大厦,也没有复杂繁琐的立交桥,成片的森林在城市随处可见。即便在慕尼黑这样德国房价和地皮最贵的城市,市中心竟然修建了一个很大的森林公园,使“让森林拥抱着城市,让城市依偎着森林”的理念不仅仅停留在口头。
  不管是在柏林还是慕尼黑,大面积的森林公园一律让人工的设计让位,公园里看不到花哨的人工假山流水,只有成片的森林、茂密的灌木、自然清澈的河流以及与人和谐相处的野生动物。这些森林公园就像大城市之肺,不停地扬清除浊。
把“环境保护”作为信仰来对待
  今天德国的环保成就和德国民众的配合密不可分。德国是最早提出“环保教育”的国家之一,德国的幼儿园注重先育人后教学,育人就包含环保意识的培养。从孩子到成人,都有大量的机会接触“环保”课程。德国人相信:如果人类没有环保意识,自然家园就会受到破坏;如果没有和谐的环境,人类就无法生存,所以他们把“环境保护”作为信仰一样对待。
  由于从小受到系统的环保教育,环保理念已内化为德国人自觉行为。为了保护环境,德国人愿意放弃一些享受。例如,私家车尽量选择排量小、污染小的,而不是大马力的豪车。短途一般会骑自行车或步行,有人宁愿骑半小时或一小时自行车去上班。在慕尼黑的各条街道上,都有自行车专用通道,骑车的人很多,在森林小道上,自行车更是穿梭往来。这种骑车的现象在德国其他大城市也比比皆是。
  通过长期持续的宣传教育,环保意识深入人心,环保理念成了每个德国人生活习惯,这就让肆意排污的行为没有了生存的土壤。民众环保意识的增强,进而倒逼政府提高环保标准。2006年德国KGM公司计划在帕德伯恩修建一座垃圾焚烧厂,由于符合排放标准,得到政府的支持,但民众表示反对,于是议会转变立场。
  严格的法律和措施的制定和执行,再加上民众强烈的环保意识,让德国彻底摆脱了雾霾的困扰。近30年来,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工业区还是生活区,再没有出现雾霾弥漫的现象。
(据新华网 杨佩昌/文 2016年12月17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