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对农业发展做出调整。作为种粮农民,在新要求下,种粮和增收如何兼得?粮食库存过剩怎么办?来听听专家怎么说。
国家明年的粮食大方向是什么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后有两层含义:第一,唯有确保口粮绝对安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有意义;第二,国家有信心在保证粮食稳定供给的情况下,通过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认为,农民朋友可以分两方面来理解:
首先,明年的粮食增长还是要保持稳定,特别是基本口粮,比如说稻谷、小麦,还是要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
同时要发出一些信号,更多利用市场的力量引导农民,即使发展粮食生产,也要走优质的道路。通过优质优价、通过市场机制,使农民能够生产高品质的、更适合市场需求的粮食品种,所以明年要在继续稳定发展生产得同时,要优化粮食生产。
2017年农民可以多种哪些作物
叶兴庆建议,要把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展结合起来。传统的粮食概念中的玉米,可以调整为青贮玉米,来发展养牛、养羊等养殖业。这恐怕也是未来的一个方向,但这是个长期的过程,就是说玉米调下来后到底种什么,是一个需要市场博弈的过程,是要农民作为生产经营主体、去捕捉市场机会的过程。
现在是农产品普遍过剩,该把什么调上去的,恐怕还要更多地由市场来说了算。比如说我们大豆是短缺的,要大量进口,那我们就可以逐步引导原来就种大豆的地方,重新恢复种大豆,还有种一些有地方特色的品种。
种粮如何能多增收
关于如何解决种粮也能增收的问题,专家结合主要粮食作物给大家作了具体分析。
补充种植大豆。目前,大豆的亩均收益正在逐渐超越玉米,再加上国家给予的政策性补贴和深加工带来的溢价,前景不错。
发展饲草料生产。种植饲用牧草、青贮玉米。现在国家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确保肉禽蛋奶这些农副产品的有效供给,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扩大苜蓿、燕麦草等优质牧草种植面积,建设一批规模化、专业化优质饲草料生产基地就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产品深加工与品牌建设。虽然国家依然兜底收购水稻和小麦,但是从市场需求一端来看,绿色、健康、标准化、有品牌的优质面粉和优质大米受到了消费者的追捧,有的品牌甚至卖出几十元每斤的高价。所以,如何做好产品深加工、深挖品牌价值,应该成为今后农民朋友关注的方向。
马铃薯主食开发。马铃薯主食开发实施以来,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成效。另外,马铃薯耐旱、耐寒、耐瘠薄,适合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种植,可减轻农业用水压力,促进可持续发展。
粮食库存多,该怎么办
眼下,粮食产能从相对不足到略有盈余,这对于中国农业来说是一个“幸福的烦恼”。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唐忠认为,现在的某些农产品其实是略有盈余。“我个人觉得,粮食盈余5%或者10%应该作为我们的一个选择,而不是说我们总是短缺5%到10%。”在具体行动上,他建议:
另辟蹊径。可以发展一些玉米的加工产业,当然从市场价格来看,把玉米加工成能源也不合算,因为能源价格现在很低,但是长远来看,玉米储存期短,但是这些能源储存得比较长久,因此可以转换一种方式来储存玉米。
藏粮于民。也可以鼓励老百姓存一点粮食。大家现在都在讲调结构、补短板、去库存,这里面主要是调结构了。当然主要是要研究需求,控制我们的贸易结构,然后再调节国内生产。
(据央广网 杨广/文 2016年1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