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科技

低温寒潮来袭

大棚草莓如何管理才能获高产

  入冬后,我省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下降较快。当前,过了冬至,意味着“数九寒天”正式启动,一年中最冷的时期要来了!这个时候,冷空气将会频繁南下,带来大风、降温天气,大部分地区的最低温度将降至零度以下。
  冬季是大棚草莓生长的关键时期,由于今年草莓定植后,温州、台州、宁波、丽水等地连续遭遇14号、17号台风影响,并出现暴雨,大部分草莓基地受淹,而10月份我省又出现连续阴雨天气,光照明显不足,导致今年草莓植株长势普遍较弱,有的草莓基地因蚜虫、蓟马、红蜘蛛、黄萎病等病害发生较重,导致缺株较重,因此,今年草莓总体长势不容乐观。据了解,当前“章姬”“红颊”“越心”等草莓品种已陆续开花坐果上市,现正处于第二批花序生长旺期。那么,眼下,大棚草莓应如何加强田间管理才能获得高产,同时确保草莓质量呢?日前,省农技推广中心专家提醒莓农要及时采取措施,做好保温防冻、肥水调控、植株调整、病虫害防治等生产管理,确保草莓植株顺利越冬,以防植株受冻死亡影响产量。同时,要科学合理使用化学药剂,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确保草莓质量安全。
  科学调控温湿度。白天棚内温度保持在18℃-24℃,夜晚保持在5℃以上,棚内湿度60%以下。当棚内夜间最低温度在5℃以下时,要覆盖内膜,当遭遇极端低温时,要提前采取应急加温措施,严防冻害(冷害)发生;最低气温出现-5—-6℃时,应再加盖小拱棚膜或双层膜保温以及其它加温措施;最低气温出现-8℃以下,须采用三层棚膜保温以及其它加温措施。同时,要加强通风换气,揭开围裙适当通风,冰雪天气也要利用中午气温较高时揭开部分围裙适当通风换气,降低棚内湿度,防止氨气等有毒气体危害,内膜要勤揭勤盖,改善光照条件,有条件的安装节能灯补光。
  重视肥水调控。在每批花序果实膨大期和顶果开始采摘时,要重视肥水管理,采用不含氯高钾水溶性肥(N:P:K=12:9:24),浓度控制在0.2%-0.4%;宜采用滴灌追肥,既保证安全又能提高肥效,控制棚内湿度,采取少量多次原则,每亩灌水量250公斤左右,间隔7-10天追施一次。同时进行根外追肥、喷药,喷施0.2%磷酸二氢钾+硼肥等,补充中微量营养元素。
  做好蜜蜂授粉、植株调整管理。当草莓开花时,要及时放蜂促进授粉坐果;如草莓开花偏少,应人工添加、喂养蜜蜂,可用白砂糖加7两水煮开溶解,加适量花粉喂养,干花粉、白糖按1:1比例加温水调到能用手捏成团;喷药时要及时把蜂箱移出大棚外。为减少养分消耗,应及时摘除花梗、老叶、病叶、匍匐茎,疏去过短果梗、小花、僵果和畸形果,一般每个花序保留3-5个果,植株长势强的可适当多保留1-2只果。
  及早防控病虫害。冬春季节大棚草莓主要病虫有白粉病、灰霉病、螨类和蚜虫,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平时要加强田间栽培管理,保持植株健壮生长,提高草莓植株自身抗病虫能力。要及时清除草莓基地内的病源物,主要是病叶、病茎、病果等,并集中填埋。草莓全园要覆盖地膜,防止畦沟内积水,做好棚内通风,降低棚内湿度。病害发生前或发病初期,要尽早预防,如灰霉病在花瓣凋落时易发生,害虫在低龄期要及时用药控制,按照《大棚草莓主要病虫害用药指南》执行。防治病虫害时,提倡低容量细喷雾,特别是叶背片面要喷上药液,严格掌握施药剂量、施药次数和安全间隔期,提倡交替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品种。使用烟剂熏棚时,要避开高温和高湿天气,湿度大易产生药害,并分散熏烟点,熏棚时间控制在8小时左右,避免产生药害。
  及时采收鲜果,防止二次污染。推行草莓清洁化生产,草莓坐果后要在畦面铺网,畦间铺稻草,防止果实污染。草莓完熟后要适期采收,采收工具应清洁卫生。采收时,要求果柄短、不损伤萼片和果面,果实要求无机械损伤和病虫害,并进行分等分级,避免产品二次污染,严禁与农药化肥等农资混杂存放。
  省农技推广中心 胡美华 应泉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