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力丹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七山一水两分田”的浙江,自古就以其优渥的自然禀赋,出产美味,犒赏舌尖。为守护这份“舌尖上的安全”,今年初,省政府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的实施意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省委、省政府“平安浙江”、食品安全等考核内容。目前,我省首批创建的5个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已经初步通过验收,全省已经建成26个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体系不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
强化主体责任 产品品牌化
这几天,德清琪露家庭农场的一批“虫子鸡”准备上市,总经理沈桂英在包装箱上贴上农场的“琦露”商标外,还贴上了一张“德清嫂”品牌标志。“我是德清诚信农产品联盟成员,所以我可以使用我们的区域公共农产品品牌‘德清嫂’,这也是我的鸡质量保障的证明。”沈桂英说。
据悉,早在2012年底,德清就创新开展了“讲道德·更健康”诚信农产品工程,将道德元素融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成立了全省首个以诚信为宗旨的农产品联盟,并成功注册“德清嫂”商标。对德清县的种养大户来说,加入诚信农产品联盟,除了能获权使用“德清嫂”公共品牌,还意味着能优先参加对外的农产品展示展销会。“用‘德清嫂’这个区域公共品牌是荣誉也是责任,我必须生产安全放心的农产品,才对得起这个品牌。”沈桂英告诉记者,诚信联盟制定了严格的联盟章程、安全生产技术标准和诚信建设自律制度,明确联盟成员准入和退出机制,如果发现成员违规,就会被开除出诚信联盟。
近年来,我省大力发展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几乎每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产业都建有自己的区域公用品牌,如“丽水山耕”“安吉白茶”“仙居杨梅”“临海蜜橘”“慈溪蔬菜”“庆元香菇”等。这些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由产业协会或地方政府出面注册,生产主体如要使用,“借光”公共品牌的影响力,就必须符合其规定的质量标准,保证产品质量安全。这种“母子”品牌相携相生、互促共进的做法,不但增加了农产品知名度,更增强了主体的自律意识,使农业生产主体在日常生产管理中更加注重质量安全把关。
省农业厅质监处有关负责人介绍,在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工作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强化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主体责任,全面落实生产记录、主体承诺、自查自检和包装标识等制度,并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和农资监管与服务信息化建设,加强政府对主体的监管。目前,全省已有2万多家规模生产经营主体纳入省追溯平台主体信息库管理。同时,我省各地以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为核心,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信息系统,建立“红黑名单”制度,对违法生产经营农产品的,实行“一票否决”,不得纳入财政资金扶持范围,并依法处理。
完善监管网络 监管智能化
通过一款智能手机软件,监管人员就可以实时对农产品生产主体进行全方位的质量监管,这就是嘉善县农业部门开发的“农安嘉善智慧监管app”软件。上周,嘉善县大云镇曹家村农产品质量协管员蔡霞芳来到村里的一家合作社开展巡查,并将巡查情况上传到“农安嘉善”智慧监管移动终端。“‘农安嘉善’智慧监管软件很管用,这好比安装在马路上的电子眼。”蔡霞芳表示,以往对于巡查中发现的问题,要用纸笔记录,再向镇、县两级监管部门反映,操作不方便,反应也不及时。现在,只要点点手机就可以直接上报,而且可以实现巡查监管与执法监督同步联动。
嘉善县农经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以来,他们积极探索农产品质量安全智慧监管模式,借助“互联网+”,推广具有实时监管功能的“农安嘉善”移动终端,监管员通过这一终端,将巡查、抽检、检测等信息及时上传,实现了县平台与基层监管终端的无缝对接,监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目前,该县已有236名监管人员、农技人员配备了“农安嘉善”智慧监管移动终端,并运用这一终端开展网格化、规范化监管。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点在基层。为进一步加强基层监管力量,我省不断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11个设区市农业部门全部设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室),83个县(市、区)农业部门设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室,
(紧接第1版)92个市、县(市、区)明确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执法职责,1169个涉农乡镇、街道全部配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室,检测能力基本覆盖了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项目。
同时,我省坚持打防结合、集中整顿与日常监管结合,组织开展专项治理行动。今年以来,已先后开展了严厉打击农产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农产品质量安全大整治百日行动、“强网清源”、肉品安全“百日会战”、“绿剑”集中执法等行动,着力破解隐患比较突出领域的监管难题。今年1-10月,全省共出动执法人员56371人次,检查各类生产经营主体33464家次。
制定种养标准生产标准化
在慈溪市甬丰蔬菜种植场,挂了很多蔬菜种植模式图,什么品种的蔬菜何时种植?如何管理?何时采收?模式图都明明白白地写着。场长胡志勇说,以前种菜,大多凭感觉、靠经验。现在有了挂图,几时播种、几时施肥、几时洒药,怎么管理,采收注意什么,都可以按图索骥,十分方便实用。
这就是我省推出的“五个一”标准化种植模式图在生产基地的实践。“五个一”即“一个产业标准,一张模式图、一套讲解光盘、一本操作手册、一个标准示范园”。
农产品质量安全不光靠“管出来”,根本在于“产出来”。近年来,我省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制订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相适应的地方主要农产品生产操作模式,组织实施标准化示范推广及标准化菜园、果园、茶园、畜禽养殖场等项目建设。目前,全省共有现行有效农业地方标准419项,配套模式图160套;实施省级以上农业示范项目1190个,辐射面积2800万亩,带动农户276万户。
同时,我省加快完善农业投入品管理制度,按照“一品一策”的思路,从全产业链角度,对各个环节的安全风险进行有效管控,涵盖农资监管、标准执行、质量安全追溯、农产品安全检测、包装标识、产地准出以及市场准入和流通等全部环节。
以杨梅为例,作为我省主要特色水果之一,全省栽培总面积约134万亩。由于裸果食用、集中上市、不易保鲜等特点,杨梅质量安全一直颇受公众关注。“杨梅的质量的安全用药,关键还是要有一套易学易做的模式,让梅农有章可依、有据可循。”省农业厅质监处有关负责人说。为此,省农业厅联合省农科院、产业协会、农产品质量安全学会,为杨梅进行用药筛选、检测和评估,在全国率先制定了《杨梅主要病虫防治用药建议》。为了便于农民掌握,还联合杨梅产业协会,层层开展技术培训,并编写“正负清单”和标准化生产模式图,确保入社、入户率达到100%。
目前,我省已为草莓、杨梅、蜂产品、铁皮石斛四大特色产业“量身定制”了全产业链安全风险管控策略,并在全省15个主产县(市、区)开展了全产业链安全风险管控示范区建设。这种根据不同产业特点制定的全程质量安全管控制度,今后将覆盖到我省所有的农业特色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保证人民群众能吃上放心安全的农产品,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基本考验。在举世瞩目的G20杭州峰会期间,我省相关农业基地向大会提供各类生鲜农产品292吨,无瑕疵完成安全供应任务,充分展现了我省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能力。随着今年年初省政府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的实施意见》相关举措的逐步落实,我省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各项制度和举措将日趋完善,广大老百姓的餐桌安全将会越来越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