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首届全国油茶文化节在常山开幕。借油茶文化节之机,常山12家油茶企业签下了1.39亿元的协议,其中,浙江常发粮油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祝洪刚和莲花健康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代表达成了1800万元“常发”牌山茶油等的购销意向,标志着常山山茶油在品牌化、标准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油茶产业转型升级正当时
一场冬雨过后,放眼望去,满山大大小小油茶树,在初冬的暖阳照耀下显得越发翠绿。基地上人来人往,有的正忙着将幼苗挖出来整理、打包装车,有的忙着除草,一派繁忙的景象。
据常山县林业局工作人员介绍,以往,当地人把茶籽壳和榨油后的茶饼当作柴火处理。后来常山成功利用茶壳提取糠醛和利用茶饼提取茶皂素。之后,常山油茶逐步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发展,首创以茶油为原料提炼纯天然高级烹调用山茶油,营养成分可与橄榄油媲美。
在规模化、产业化进程中,常山油茶捷报频传。1990年,林业部、省林业厅将常山列为首期油茶低改工程项目启动县之一。1998年,常山县榨油厂建成油浸出、炼油、茶皂素3条生产线,其中炼油、茶皂素两条生产线国内领先。2006年12月,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常山山茶油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近几年,常山依托浙江舟山大宗商品交易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在油茶成交量收集、产品价格指导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常山村上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单位利用“互联网+”模式,推进了常山油茶产业在更高层次上发展。
“常发”山茶油走精深加工之路
常山现有林业用地128.2万亩,其中,油茶面积28万亩。目前,常山从事茶油加工的企业已达72家,涌现了一批诸如“山神山茶油”“晟泰茶油”“斯帝油茶”“常发粮油”等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深加工企业。而浙江常发粮油食品有限公司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目前,我国所有的农产品都面临同一个问题———同质化,油茶也一样。要在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必须走差异化竞争之路。”祝洪刚说,早在2007年,“常发粮油”就开始建立专业的油茶种植基地保障原材料品质,到现在已有8万亩标准化基地。同时,“常发粮油”非常重视油茶产品深度开发利用的研究,与浙江中医学院联合开发了“纯天然山茶油在化妆品中的应用”项目,并与浙江大学签约,对“微胶囊化山茶油新产品”进行开发和研究。此外,还研发了油茶粕生物综合利用技术,形成一整套油茶粕生物利用的产业化生产技术。“油茶产业要取得长足发展,必须让更多消费者接受茶油,就需要千方百计降低成品价格。而降低成品价格,就必须进行全产业链开发。”祝洪刚说:“我最大的目标,那就是建立标准化、高经济效益的油茶种植基地,开发出系列产品,让周围农户参与,让他们在油茶种植中获得满意的收益。”祝洪刚表示,油茶精深加工一直是市场的空白,目前只有茶皂素的提取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潜力还很大。
朝阳产业整装待发
常山各级党委政府也积极推动油茶产业的发展。在《“常山三宝”振兴发展行动计划》中,围绕油茶产业的整合发展、做深加工,描绘了宏伟的发展蓝图,计划到2020年,油茶面积发展至30万亩,年产茶籽1.5万吨;培育中小板油茶上市公司1家,产品覆盖食品、药品、化妆品、保健品、茶皂素五大系列,总产值力争达到20亿元以上;推进油茶精深加工项目建设,充分延伸油茶产业链。全面推进“六个一”市场营销战略,即“一品、一城、一网、一企、一平台、一系统”:统一使用“常山山茶油”品牌,开拓一个重点销售城市(杭州市),建立一个营销网络,引导整合以常发、山神、绿圣三家企业为核心的“一企”,借力“浙商所”搭建常山山茶油现货交易平台,建立一个食品溯源系统。
常山县新昌乡黄塘村油茶年产值超过300万元,是当地主要的油茶产区之一。村支书廖红俊说,过去由于价格信息不对称,油茶增产时,价格反而被收购商压低;现在,村民从价格指导中心了解山茶油的实时价格,做到心中有数。“村民自己会算账的,4公斤油茶籽出1公斤油,油茶籽卖什么价,算算就知道了。”“全国油茶文化节在常山举行,这打开了常山油茶产业迈向全国市场的大门。”常山县林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本次油茶节的主题是“创建油茶三个中心,打造国家绿色油库”,形成油茶的价格指导中心、集散中心、交易中心。将通过壮大现代经营主体,增强区域油茶产业融合发展动力,做大做强油茶产业,打造“常山油,健康油”品牌,提高常山山茶油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我们要念好‘山字经’,做活‘油文章’,让‘油茶果’变身为市场广为接受的‘黄金果’。”常山油茶研究所工程师史禹博自信地表示,要以“公司+农户”模式打通“任督二脉”,使“油茶果”的“黄金效应”有效显现,让常山油茶迈进“油光焕发”的好时代。
常新 胡增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