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特别报道

“农业+文化”,田园更美好

——从农博会看浙江农业转型升级之四

  □本报记者 陈小平 文/摄
  许多人可能会注意到,今年的浙江农博会上多了很多小观众,他们的小脑袋不时在各个展位前钻来钻去,尤其是一些充满文化气息的展台前,更是吸引他们好奇的目光,欢乐的童言童语,为展会增添了不少亮色。不错,这正是本届农博会新设亲子游项目后带来的新变化。
  农博会上,“农业+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了众多参观者,这是浙江做足农业文化文章的一个缩影。浙江农耕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就有两项,各种传统风俗、民俗、农事节庆更是不胜枚举。近年来,我省各地充分挖掘农业的文化教育、养生休闲等功能,适应新形势,发展新业态,为浙江现代农业发展丰富了内涵,拓宽了渠道,增强了后劲。
善于挖掘,在传承中打造金名片
  浙江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传承发展中,创造了璀璨的农耕文化,一些技能和做法展现出来的智慧和理念,至今仍令我们惊叹。
  在本届农博会的主展台前,一小块金灿灿的水稻和游弋其间的几条硕大的鲤鱼赚足了人们的眼球,成为本届农博会的明星展品之一。它们就是我省第一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现场展示。水稻为田鱼遮阴并提供食物,田鱼帮助水稻吃掉无效分蘖以及稻飞虱等有害昆虫,增加田间通风,减少病虫害,实现鱼肥米香。这种延续了1200多年的种养结合生产模式,与当前正在大力推进的生态循环农业思路高度契合,仿佛是我们与古人的一次穿越对话,既有历史的厚重,又有现代的气息,成为青田农业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
  在温州展区,乐清首饰龙被小伙伴们大呼“亮瞎了眼球”,这个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整条龙船装饰着70多个制作精巧的亭台,在各层亭台中又配饰着近300个精彩的绸塑人物,全部纯手工制作,轻轻转动船舷右侧的一个手柄,就能联动整条船上所有小房间里的装置,欣赏到各种农耕场景,设计之精,“颜值”之高,令人叹为观止。
  在湖州展区,融合了蚕桑文化、渔文化、人文文化和区域景观文化的原生态农业文明——桑基鱼塘系统微缩版再现了活灵活现的江南水乡农业生产系统,蚕宝宝啃食桑叶的场景更是吸引了众多妈妈和孩子们的眼睛。
  在宁波展区,两位师傅在大腌缸里现场展示雪菜传统踩踏腌渍方法,勾起了很多中老年参观者的回忆。在金华展区,用传统工艺制作的红糖,现做的红糖麻花和冻米糖,引得顾客排起了长队……
  在本届农博会上,组委会专门设置了一个“农业+农耕文化”展示区,展示我省底蕴深厚的农耕文化。近年来,我省充分发挥文化软实力对现代农业的支撑作用,拓展农业传承文化的功能,积极挖掘和创新农业经营中的文化因素,全面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善于纳新,在融合中打造新产业
  农耕文化来源于农业生产,丰富或者嫁接农业的文化内涵,归根结底是为了生产发展服务,通过文化功能的挖掘,培育新业态,打造新卖点,活跃产业,提升效益。
  本届农博会亲子游项目的成功实施,可以说是我省开拓农业休闲教育功能的一个缩影。作为一个有着几千年农耕文明史的民族,农耕情节在我们的脑海里根深蒂固,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们与土地越来越远,走进乡村、亲近农业,已成为城市居民一种越来越流行的消费需求。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开始把农业文明、农耕文化的元素融入到日常生产经营中,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在杭州市萧山区的高新农业科技园内,由传化集团开发的农科示范园“绿科秀”,这个秋天成了不少中小学校的秋游胜地,仅10月份,该园区就接待了近30所学校组织的秋游。
  无独有偶。在位于德清县莫干山脚下的“蚕乐谷”,经营者积极挖掘当地传统的蚕桑等农耕文化,孩子们在这里换上汉服,瞬间变成了一个个小农夫,一边听导游讲解蚕花娘娘的故事,看蚕宝宝如何吐丝成茧,一边亲自参与石磨豆浆、采摘棉花、制作特色米果等活动,普通的农业项目,已然已成为杭州都市圈热门的亲子游景点。
  如今,越来越多的农业生产基地、生产园区,只要区位条件、基础设施允许,都在积极尝试休闲观光项目,割菜、打稻、抓鱼,烧饭、炒菜、做小吃……这些农家生产、生活环节,已成为一些园区的特色游乐项目,最终人流变成客流,体验带动消费,文化服务生产,实现了一二三产自然融合,相生相促,和谐共赢。据不完全统计,去年我省休闲观光农业接待游客总人数达1.03亿人次,旅游总收入137.7亿元,休闲观光农业已成为浙江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善于突破,在创新中打造新标杆
  在本届农博会上,一些地方以一家农业特色产业龙头企业为主,展示当地的特色农业文化,比如金华的火腿文化,嘉兴的粽艺文化,衢州的蜂业文化,等等。
  粗粗一看,你觉得它们只是普通的企业形象展示,但细细了解,你就会发现,这些企业深耕农业传统文化,以自己擅长的产业环节为基础,跨行、跨界发展,打造了一批在业内十分有影响力的产业链,成为行业的龙头和标杆。
  来自金华的金字火腿有限公司,不仅火腿产业做得风生水起,还打造了全国第一个火腿博览馆,通过声、光、电等多种表现形式,生动呈现火腿历史、制作工艺、美食文化、营养价值等方面内容,让参观者了解金华火腿和世界火腿的历史、各地不同的火腿文化。
  来自江山的“恒亮蜂业”步子迈得更大,该公司依托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江郎山,以位于江郎山的基地蜂场、恒亮蜜蜂博物馆、生态农业养生馆为核心,精心设计了独特的旅游线路。“农业+文化”“农业+旅游”“农业+养生”等模式的紧密结合,有效促进了公司主打业务的发展,该公司的蜂王浆出口已连续9年位居全国第一。
  传统老字号“五芳斋”为保证自身优质原料供应,积极向种植业、养殖业领域进军,建立了自己的大米、猪肉生产基地,扩大了其作为一家传统知名商号的品牌效应。据省商务厅数据,目前我省共认定了“浙江老字号”企业463家,这些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传统企业,有不少与农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我们进一步深入挖掘农业文化,打造特色农业的独特资源。
  农业文化脱胎于农业生产,是对农业生产的一种提炼和概括,挖掘和弘扬这些优秀的传统农业文化,有利于打造农业品牌、开拓消费市场。从这个意义和角度看,浙江农博会本身就是全省各地优秀特色农业文化的一次盛宴。在这个产业不断走向融合、各行业之间不断相生相促的时代,“农业+文化”一定会让农业更美好。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