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俞霙
在今年的浙江农博会上,农业全产业链、农产品品牌广受关注,好评如潮,这其中,浙江农业标准化建设的推进功不可没。近年来,我省以农业标准化工作为抓手,加强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使生产各环节更加规范,产业链水平稳步提升,“农业+标准化”成为农业品牌化发展的新途径。
让农业全产业链“1+1>2”
在今年的浙江农博会上,有4个展位因享用同一个标签——“全产业链”,而格外引人注目。它们就是:全国黑猪第一产业链展台、蜜蜂全产业链展台、茶叶全产业链展台和蔬菜全产业链展台,每一个全产业链展台下都有一家企业为“产业链如何布局运作”进行展示。
近年来,我省围绕农业转型升级,着力打造全产业链,现已建成29条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产业涉及茶叶、水果、畜牧、竹木等,年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
在打造农业全产业链过程中,什么最关键?不少企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约而同地给出了相同的答案——标准化建设。
在农博会现场,浙江青莲食品有限公司以“膳博士”品牌为例,展示了生猪全产业链发展成效。“膳博士”定位“美味猪肉专家”,打造“美味探秘”“美味产品”“美味体验”和“美味互动”的产业链模式。“‘膳博士’六大环节的标准化操作都体现在这个产业链全程实时监控里。”在该公司品牌中心总监缪雨的演示下,从育种、养殖、屠宰,到加工、冷链物流和门店,所有的标准化操作都一目了然。“明康汇”是海亮集团旗下的全产业链生鲜品牌。高品质的蔬菜、“基地自产+全程冷链直送”的保障模式,获得了消费者的好评。
正如该集团开发管理中心总经理王莉静所言,他们的“标准”体现在严格甄选的农业基地里,详实透明的农产品追溯体系里,自建、自管、自营的全产业链里。“我们要做的就是建立标准,这样才能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美味。”王莉静坦言。
在日前闭幕的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浙江省茶叶集团的两款茶叶“西湖龙井”和“九曲红梅”,作为大会指定用茶,出尽了风头。在该公司副经理钱承德眼中,标准化建设正是助力他们赢得这次选拔的关键。“集团建有茶园基地20多万亩,茶叶加工厂15家,拥有近十个涵盖不同茶叶品类和茶机设备等的行业知名品牌,我们通过标准化建设整合、运营茶叶资源供应链,实现了茶叶全产业链‘1+1>2’的效果。”钱承德说。
让农业品牌溢价有底气
湖州白茶馆、绍兴抹茶馆、金华火腿馆……在今年的农博会上,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和产业优势的农业品牌展馆惊艳亮相。记者采访发现,在农业品牌化发展之路上,不少企业通过标准化生产,全程质量控制,实现了农产品溢价和品牌化增值。
今年农博会上的丽水山耕馆时尚感十足,通过VR技术、可视化数据、物联网场内外互动、全息视频等手段,展示了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9个重要环节,全方位突出了“丽水山耕”区域公用品牌的建设成效。
负责运营“丽水山耕”品牌的丽水市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徐炳东告诉记者,目前,“丽水山耕”品牌下的农产品已平均溢价30%,创建仅两年,这个区域公用品牌就已声名鹊起,关键在于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如何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二是如何让消费者信赖“丽水山耕”品牌产品。“我们构建起了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母子品牌’运行模式,实行企业子品牌严格准入制度和农产品溯源监管,并由政府为其背书。”徐炳东如是说。
松阳县板桥畲族乡张山村村民叶祖兴,今年以每公斤14元左右的价格将杨梅全部卖给了一家名叫米欧的食品公司。虽然单价不高,但因为打包出售比零卖缩短了销售时间,减少了损耗,叶祖兴的收入反而比往年增加了近20%。而米欧公司将收购的杨梅,进行分层挑拣和加工,卖相好的贴上“丽水山耕”品牌,上市能卖到每公斤100元。
在浙江新农都会展中心三楼,一个清新的绿色展馆为冬日的杭城带来生机,这便是绍兴抹茶馆。据参展商绍兴御茶村茶业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御茶村”品质较好的抹茶,每公斤卖到400元左右,是普通原料茶价格的10多倍,而品质最好的抹茶,每公斤售价甚至能过万元。“御茶村”的抹茶之所以受热捧,正是缘于公司对茶叶质量的严格把控。据了解,该公司所属1万亩标准化茶园全部为无公害茶园,其中2000亩通过绿色食品认证。
近年来,我省坚持把品牌创建作为增强农产品竞争力、提高农业效益的重要抓手,以农业标准化推动农产品品牌战略的实施,形成了一大批产品质量优、竞争力强、市场知名度高的品牌农产品。截至今年6月,全省农产品商标注册数达10.5万余件,其中省著名商标620多件,浙江名牌农产品244个。
让农业提质增效添后劲
在今年的浙江农博会上,一个名为“农产品地理标志馆”的展馆颇为特别,这里汇集了全省各地共42个最“宝贵”的农产品。其中,金华两头乌猪不仅被农业部授予首批“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称号,还与“千岛银珍”、泰顺“三杯香”茶一起被农业部列入全国35个中欧地理标志互认产品名录。
近年来,我省通过树立农业标准化形象,推进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提高标准农产品的竞争力。以“云和雪梨”为例,云和县通过推广二次套袋、防虫防风等种植技术,使“云和雪梨”果型变大、外表变美、产量增加,产品价值连年增长。2015年,“云和雪梨”种植面积达2000余亩,产量2000余吨。今年3月,“云和雪梨”被农业部确定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成为丽水市首个水果类“地标”产品。
在全省各地,像“云和雪梨”这样的地理标志产品不胜枚举。截至目前,全省累计登记、注册地理标志农产品272个,初级农产品126个。农产品地理标志在特色品种资源保护、农耕历史文化传承、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区域公共品牌提升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品一标”认证是实现农业标准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截至去年年底,我省有效期内的“三品一标”总数为7762个。目前,在全省十大主导产业中,通过“三品”认证的茶园、果园面积和畜禽产品产量分别占到总面积、产量的58%、42%和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