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什么都可以,但养什么都不能污染环境,这是浙江畜牧业转型升级的总要求。如何在保护环境和发展畜牧业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畜牧从业人员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课题。近年来,龙泉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畜牧进山、养殖上山”发展战略,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加快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畜牧业产值“逆势”增长。2016年全市畜牧业产值预计可达2.9亿元,同比增长20.6%,从业人员人均纯收入在2万元以上。
规划先行,解决“养哪里”的问题
为找到一条畜牧业绿色发展之路,龙泉市决定从制定产业规划、优化产业布局入手,首先解决“养哪里”的问题。
畜禽养殖事关民生,既关乎百姓能否吃上放心肉,又关乎农民能否增收。为此,龙泉把着力点放在整治、规范上,通过合理选址、科学养殖,让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
龙泉市先后制定了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畜牧用地规划,并出台了畜禽禁养区限养区划分、畜牧业发展布局优化等方案,将位于城乡接合部的龙渊、西街、剑池等乡镇(街道)三分之二的畜禽养殖量,引导到林地资源丰富的八都、查田、上垟等乡镇,将畜牧业从库区、瓯江两岸、主要道路沿线等生态薄弱区域转移至山上,坚持林牧结合,实行生态消纳,使畜禽养殖布局更加合理。
按照这一思路,全市共关停禁限养区规模养殖场105家、“低、小、散”养殖户596家,消除了水边、路边、村内村边、城内城边、库区、水源地等重点区域的养殖污染。保留下来的102家规模养殖场,通过“一场一策”治理,采取生态消纳方式,全部实现了养殖废弃物100%资源化利用和零排放。
生态循环,解决“怎么养”的问题
在位于龙泉市兰巨乡的利兴生猪养殖场,除了占地15亩的猪场,还有配套的520亩竹林。该场采取“猪-沼-竹”生态种养模式,将猪的排泄物转化为沼液,沼液灌溉于周边竹林,沼渣和猪粪通过发酵加工成有机肥。
类似这样的生态种养模式,在利兴生猪养殖场所在的龙泉市兰巨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生态畜牧养殖小区得到了广泛应用。
据介绍,兰巨生态养殖小区自2013年创建以来,已建成1000头以上养猪场13个,常年存栏生猪2万头,年出栏生猪3万头,占龙泉市生猪出栏量的25%以上。如何不让3万头生猪的排泄物污染环境?龙泉创造出了多种生态循环模式——养殖小区内13家养殖场产生的猪尿,经沼气发酵处理后通过管网喷施到周边农作物上;猪粪被运送到有机肥加工厂制成有机肥,并用于园区农作物。目前,兰巨生态养殖小区已建成有机肥厂2个、沼液处理输送中心1个,每年可以收集处理猪粪5万吨、沼液10万吨,形成了“场内小循环、区域中循环、市域大循环”的生态循环新模式。
这样的循环模式,不仅杜绝了养殖废弃物的污染,还增加了农民收入。以利兴生猪养殖场为例,该场通过用沼液代替化肥用于竹林,降低了用肥成本,增加了毛竹产量,每亩增收约2000元。
为加大对生态循环模式的推广力度,龙泉市突出政策导向,强化产业扶持,每年安排专项资金300万元,引导养殖户走进山林、园地,实行规范养殖。同时,整合各类项目资金5000多万元,重点支持生态循环畜牧业建设,解决养殖户实际困难。目前,全市101家规模养猪场和1家规模奶牛场全部建在林地、园地,每个养殖场周边都配套建立了种植基地、沼气池、沼液池等,并铺设相应管网,形成“猪—沼—竹、茶、果、蔬”等循环模式。
此外,龙泉还专门聘请浙大教授为该市畜牧兽医首席专家,建立了畜牧兽医专家库,形成生态畜牧业和养殖治污智囊团,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如今,兰巨生态养殖小区已成为我省首批美丽牧场,其采用的生态循环模式被评为省十佳生态循环农业创新模式;全市已成功创建浙江畲乡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国家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3个,大兴生猪养殖场等省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2个。
稳定供给,解决“养多少”的问题
龙泉在坚决取缔“低小散”、整治养殖污染的同时,立足山区特点和空间优势,注重推进“农牧、林牧、经牧”融合发展,做到整治不减量、环境大提升,从而有效保障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肉类产品稳定供给。
经过一番整治,龙泉市保留下来的养殖场环境全面优化,每年生猪出栏量稳定在12万头,可基本保障当地市场供应。
在整治规范生猪养殖的同时,龙泉市对土鸡、野兔、小黄牛等养殖给予政策扶持,专门成立了扶持肉鸡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引导广大农户大力发展肉鸡养殖,重点对基地建设、环境保护、屠宰加工、养殖用地、金融、电力、保险等给予支持。
该市以“山海协作”和“浙商回归”形式,引进了全省最大的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浙江久益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引导农户开展肉鸡养殖。此举也成为该市调整畜禽养殖结构、打造农民增收新亮点的有效举措。
目前,该公司已投入4000万元,完成屠宰、深加工、冷藏和无害化处理、污水处理池等生产配套设施建设,并投入试生产。同时在小梅、查田、安仁、竹垟等乡镇建立了7个养殖基地,建成棚舍121个,带动50户农户从事肉鸡饲养,每年可帮助农民增收300多万元。公司全面投产后,肉鸡加工能力(日屠宰10万羽)将居全省第一,可带动1000户农户和3000名劳动力从事肉鸡养殖和产品加工,为农民就业和增收开辟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