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清晨,一辆满载生猪的卡车缓缓驶入位于永康市城西新区的市食品公司屠宰加工厂。押车货主一送来报验手续,驻厂检疫员就开始熟门熟路地对这批待宰生猪开展检验检疫。检疫工作看起来简单,其实查证验物各个环节一点也不能马虎。查验一切正常后,检疫员剪下耳标存档,生猪进场待宰,整个流程大约需要十几分钟。
这是该市食品公司屠宰场每天都会发生的场景,是该市动物及其产品检验检疫工作的普通一瞬间,但对永康市的畜牧兽医工作来说,小场景承载大作用,对动物及动物产品调入比例高达90%的永康来说,做好日常检验检疫,守住这个关口,就是守住了永康老百姓的餐桌肉食品安全。
近年来,该市畜牧兽医部门除了把好外来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关外,还通过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等举措,畜牧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尤其是村级动物防疫管理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得到省级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为各地基层动物防疫体系规范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构建完善动物卫生监督体系
夯实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基础
检疫是把好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举措,是保障老百姓吃肉安全的关键环节之一。近年来,永康大力推进畜牧兽医体系改革,从人员配备、基础设施、制度完善三方面发力,构建起了牢固的动物检疫体系,并且严明纪律,严防死守,规范动物检疫,确保上市畜产品质量安全。
2006年,永康市畜牧兽医局(动物卫生监督所)成立,配备了一支以官方兽医为主、协检人员为辅的精干的检疫队伍。该局坚持每年组织全市动物防疫员、检疫员进行两次集中培训,开展一系列畜牧兽医行业职业道德教育专题培训,使全体检疫人员掌握相关法律、法规和各种操作规程,明确工作职责。
为加强动物检疫工作支撑,该市先后完成了动物疫病防控中心、四个动物卫生监督分所、动物检疫报检点、屠宰检疫工作室等10个动物检疫基础设施项目的规范化建设,建立了产地检疫申报制度、抗体监测制度和屠宰检疫检疫员工作制度、生猪进场查验制度、屠宰检疫流程、无害化处理制度、驻场检疫员公示制度等十余项规范基层动物卫生工作的相关制度。
针对本地养殖量较少,动物及动物产品调入量大的实际,在落实好动物产地检疫工作的同时,该市畜牧兽医局以抓好动物及动物产品省外调运备案管理和生猪屠宰检疫为重点,严格执行浙江省动物防疫条例有关动物和动物产品调运的规定,严把生猪屠宰检疫的入场索证验证、入场查验、宰前检查和同步检疫等关口,实行驻场官方兽医24小时值班制度,严把肉品上市前的最后一道关口。
为切实加强屠宰检疫数据管理,该市畜牧兽医局将生猪进场查验、宰前检疫、宰后检疫、票证使用、无害化处理、屠宰场每日屠宰等记录纳入数据采集范围,保证屠宰检疫数据的完整性,为实行肉品质量安全溯源管理提供信息保障。
坚持动物防疫“六到基层”
实现乡村动物防疫网络全覆盖
动物防疫工作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基层。永康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历来对动物防疫工作十分重视。早在2007年初,该市就在花街镇创建了省级动物防疫示范乡镇。市农林局、市畜牧兽医局积极支持和协助花街镇开展村级动物防疫队伍规范化建设,建立了一支相对稳定的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
2008年,在花街镇试点示范基础上,该市综合考虑畜牧业发展规划、产业分布、地理环境、行政区划和防疫工作现状等因素,以每个镇(街道)配备1-3名动物防疫片区专管员的标准,全市16个镇(街道)配备了30名片区专管员;人员配备综合考虑了村落分布、畜禽饲养数量和分布状况,并落实了人员工资补助。各镇(街道)配备了计算机,开通了疫情测报网络,储备了疫苗、防疫设备和应急物资,落实了无害化处理场所,设置了宣传信息窗。每个村级防疫员配备了免疫器具等基本工具。同时,对镇级和村级动物防疫工作职责进行明确,规定村级防疫工作由镇政府负责,在每个镇(街道)设立动物防疫办公室,人员由各镇(街道)统一管理,市畜牧兽医局负责业务指导,片区专管员负责指导和监督片区内村级防疫员的工作。
据该市农林局党委委员、畜牧兽医局局长方岩录介绍,每年年初,他们都会结合春季防疫行动,采用“师带徒”“分点授课”等形式,对全市村级动物防疫人员进行动物防疫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使之能更好胜任所担负的村级防疫日常工作。
通过加强防疫队伍规范化建设,该市动物防疫工作真正实现了设施、人员、经费、管理、考核、措施“六到基层”,实现了乡村动物防疫网络全覆盖,成功走出了一条村级动物防疫管理新路子,有力地促进了各项防控工作的开展。目前,该市规模养殖场免疫率保持在100%,散养畜禽免疫率达95%以上,免疫建档率100%,全部达到相关要求。
巩固养殖污染治理成效
六大标准打造美丽牧场
近年来,永康市先后开展了养殖污染整治“回头看”百日行动和养殖污染专项整治月行动,市领导带队督查养殖场污染整治工作,市督考办开展专项督查。同时,建立全市畜禽养殖网格化巡查监管制度,构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动物疫病防控、畜产品质量安全和养殖场沼气工程安全监管“四合一”的三级巡查监管体系。
经过近三年的努力,该市共关停拆除养殖场(户)775家,处置能繁母猪5300头、商品猪6.5万头、家禽12万多羽、其他畜禽2.6万只。同时,按照“一场一策”要求,对保留下来的所有养殖场均制定了相应的治理措施,85家采用农牧结合生态循环治污模式的养殖场,全部完成了防疫基础设施、排泄物处理设施建设和生态消纳地的配套工作,许多昔日污水横流的牧场变成了如今小而精的美丽牧场。
永康市农林局局长应加兴表示,该市将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养殖业生态化发展决策部署,推进美丽生态养殖场建设,加快养殖业转型升级。“我们的目标是根据‘规范、生态、美丽’内涵,按‘场区布局合理、设施制度完善、生产全程清洁、产出安全高效、资源循环利用、整体绿化美化’的美丽生态养殖场标准,对全市所有保留下来的养殖场开展新一轮的提升工程,打造美丽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