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历来是人们心中美好的愿景。长期以来,传统粗放的养殖方式,使畜禽养殖在发展的同时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不少污染。为落实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工作部署,应水而生、应水而兴的绍兴市上虞区通过做好养殖污染治理、病死动物集中无害化处置、排泄物资源化利用三篇文章,着力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不仅基本消除了畜禽养殖对环境带来的影响,也形成了“城区禁养、平原纳管、山区农牧循环”的畜牧业发展新格局。
治理篇
铁腕治污有成效
走进位于上虞区道墟镇的海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一进门,出现在眼前的就是花坛内修剪整齐的绿化和半包围式的建筑庭院,庭院里绿意盎然,像一个居家小院,很难与养殖场联系起来。“今年7月份开始,我们就投入了美丽牧场整治改造,每天产生的粪尿及时进行生态化处理,在养殖场的空地还种植了栾树、樟树等花卉苗木。”海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汪海良说,刚开始办养殖场时,设备简陋、养殖规模小,且采用传统的人工喂养模式,粪便也没有很好地处理,一到夏天,臭气熏天,苍蝇蚊子满天飞,“现在,经过设施改造、绿化种植,养殖场的苍蝇蚊子变少了,工作环境也变美了。”
生猪嗷叫、鸡粪恶臭、污水横流,是人们对畜禽养殖企业曾经的印象,畜禽养殖污染也是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2014年,上虞区通过重新划分畜禽养殖禁限养区,出台关停拆除实施办法和补偿方案,组建以分管区长为组长,农业、环保、财政、城建、国土、公安等部门单位为成员的关停拆除工作领导小组,强势推进关停拆除,将不能治理的畜禽养殖场进行关停拆除。3年来,村、镇、区三级紧密配合,通过对养殖户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思想工作,共关停拆除畜禽养殖场1827家,削减生猪16万头,家禽70余万羽,财政补偿9000万元。
在关停“低、小、散”等不符合条件的养殖场的同时,上虞区通过农业环保联合查勘,对符合治理条件的畜禽养殖场严格按照“一场一策”进行治理,截至目前,全区50头以上生猪养殖场保留168家,其中通过工业化治理10家,生态化治理158家;1500羽以上水禽养殖场保留30家,均通过水禽离岸旱养治理。5头以下的生猪养殖场,都签订了《生猪散养环保承诺书》,所有养殖排泄物全部通过农牧结合进行资源化利用。
今年是深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年,也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启动美丽畜牧业建设的关键年。上虞区按照“规范、生态、美丽”内涵要求,积极开展省、市级美丽生态牧场和标准化示范场建设,通过改善畜禽养殖场设施设备,强化制度建设,将畜禽养殖场营造成“场区布局合理、设施制度完善、生产全程清洁、产出安全高效、资源循环利用、整体绿化美化”的美丽生态牧场,今年拟创建5家省级美丽生态牧场,7家市级美丽生态牧场(包括4家标准化示范场)。
为确保治理成效,打赢畜禽养殖污染管控“持久战”,上虞区还建立村、镇、区三级“网格化”巡查监管机制,对完成治理的168个养殖场的养殖污染设施和台账每月进行三次巡查,区财政还按每家1500元/年的标准发放补贴。同时,建立畜禽养殖“线上”监管机制,通过在养殖场的沼液储存池上方安装摄像头,将信号传输到区、市、省级监管平台,对污染物进行实时防控,目前,该区45家存栏500头以上的养殖场均安装了监控设施,区级监管平台已经建设完成,预计本月可将信号传输至省级监管平台。
目前,全区畜禽养殖污染已得到了有效治理,基本实现养殖污染“零排放”,也构筑起了“城区禁养、平原纳管、山区农牧循环”的畜牧业发展新格局。
处理篇
机制创新促转型
病死动物是畜牧业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副产物”。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工作,事关食品安全、公共卫生、生态环境、市场秩序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上虞区积极探索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率先建立起无害化处理和保险联动机制,实现病死动物的统一收集和集中处理。为此,区财政还专门安排了1000多万元用于生猪和能繁母猪的政策性保险,安排足额资金用于无害化处理补助(每头80元),每吨死猪的无害化处理费用为2000元,均由财政埋单。
为确保收集处理机制有效运行,上虞区切实加强软硬件配套建设,对存栏500头以下的猪场配备20立方米以上的冷库或大容量的冷柜,存栏500头以上的猪场建30立方米以上冷库;养殖规模较大的10个乡镇(街道)建立50立方米冷库,用于其他死亡畜禽的收集暂存。同时加配收集车辆,定时统一收集、集中处理。由春晖能源集团承建的上虞区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厂,目前每天能处理病死动物3吨,12月中旬二期工程完成后,日处理能力可达5吨以上。
病死畜禽集中无害化处理场的运行,不仅减少了动物疫病的发生、蔓延、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而且从源头上控制了污染源,为养殖户解决了后顾之忧。上虞区畜牧兽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保险与无害化处理联动后,养殖场病死动物想要获得保险赔偿,就不能随意丢弃,而需要先配合相关企业做好无害化处理。这样就建立了“政府监管、财政扶持、企业运作、保险联动”的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市场化运行机制,实现了养殖户、保险公司、生态环境保护的多方共赢。
提升篇
科技支撑强产业
走进位于上虞区道墟镇联江村的上虞区祥盛农业有限公司养殖场,只见自动喂料、保暖、降温、消毒、节水等设施一应俱全。据介绍,这个占地210亩、常年存栏2.1万头生猪的养殖企业近年来通过引进先进的设施设备和养殖理念,不断转型升级,已成为上虞区设施设备先进、制度完善、管理规范的养殖业领军企业。公司负责人说,仅2014年,公司就投入500多万元,采用“干清粪”的清粪方式,猪舍全部实现雨污分流,粪便用于生产有机肥,污水经集中收集后进入1.5万立方米的黑膜沼液储存池,采用“黑膜沼液储存池+A/O生化+多层湿地+达标排放”的工艺,日处理养殖废水200吨,是上虞区第一批通过环保部减排认证的养殖企业,最近,又通过了省级美丽生态牧场的创建验收。
近年来,上虞区坚持生态优先与科技支撑相结合,不断探索先进技术的应用。如上虞区建塘农牧有限公司引进浙江洁成环保有限公司的设备、福建洛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技术,利用秸秆、木屑、微生物等处理粪便和沼液,减少农作物肥料需求的季节性限制;绍兴上虞南屏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积极试点发酵床生态养殖模式,利用微生物菌落和有机垫料建成发酵床,将猪排泄物直接排在发酵床上,通过有益微生物菌落的分解发酵,使猪粪、尿等有机物质充分分解转化,实现养殖污染零排放。该公司自去年5月引进猪种后,存栏量从最初的130头增加到目前的500头,规模虽扩大了,但却没有传统猪场的恶臭气味,发酵床效果明显。
除了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和品种,上虞区还积极与科研院所对接。今年,祥盛农业有限公司与省农科院合作,通过强化生物安全,提高生猪健康状况水平;采用消臭、节水等技术,控制生产、输送和储存等环节的污物和臭气的产生量,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和臭气的排放量。根据猪场所在地气候特点和布局现状,全面梳理环境影响敏感点,通过设施设备的工程改造、环境治理和规范运营管理等技术措施,进一步改善舍、场内外环境质量,提升场区及周边环境面貌。上虞百成生态肥有限公司与省农科院合作,利用农业生产中的秸秆,通过粉碎处理,与畜禽粪便一同混合,再进行微生物发酵处理,生产高质量有机肥,从而变废为宝,实现资源的再利用。
如今,科技创新已成为上虞区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养殖业主纷纷从细节上改造养殖设施,应用先进技术。为从源头上减少污水产生,不少养殖场还把原先的自动饮水嘴改造成现在的智能饮水碗,并引进自动化喂料系统,减少饲料损失,同时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据了解,目前上虞区的9家万头猪场中已有5家安装了自动化喂料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