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畜牧转型升级特刊

勇立潮头迈新步 高标定位做精品

——萧山区畜牧业发展新画卷

  午后的暖阳下,群山环绕中淡黄的禽舍,明艳的绿树鲜花,把四处觅食的鸡群衬托得更加鲜活雀跃。一直以来,杭州市萧山区楼塔镇岩上村的“山妹子”俞文平,都在这好山、好水、好空气的环境中放养鸡群。近年来,凭着山里人的韧劲,她不仅让自己的养殖基地彻底变了个样,还使这里的飞蝶牌仙岩山本鸡“飞”出大山,成了许多城市居民餐桌上的一道美味。
  俞文平满怀自信地说:“养殖场变美了以后,就能大大方方地请客户们来参观了。”作为全省畜牧强区、国家级生猪调出大县,近年来,杭州市萧山区围绕“三生融合”建设总体要求,坚持以“生态循环、绿色经济、智慧物联”为主线,敢为人先、锐意探索,努力打造现代畜牧业升级版。
精准发力,以大统筹调整行业布局
  2015年,萧山区的畜牧业产值超18.7亿元,占比近90%的生猪养殖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克服土地、环保等条件制约发展好生猪养殖业,萧山区从大处着手破题,小处精准发力,念好“停、治、传”的“三字经”,以面向未来的开放姿态,管好市民的“肉案子”。
  一是“停”,关停“低小散”,实施“禁入制”。2013年始,萧山区即划定了畜禽禁养、限养区。同年,全面启动了生猪禁限养及污染整治工作。其间,萧山区严把政策、评估和资金等多个环节,实现了4年目标任务10个月完成的“萧山速度”。当年共关停禁养区内和5000头以下存栏场(户)898家,当年即削减存栏60.3万头,相当于总存栏量的50%。同时,停止审批新建、扩建各类生猪养殖场,严控新增生猪产能。
  关停换取了新的拓展空间,全区共拆除猪舍面积147万平方米,腾出土地5500余亩,其中95%完成了复耕并用于发展现代农业。
  二是“治”,严格整治标准,履行环保责任。本着养什么都不能污染环境的原则,萧山区制订了《生猪养殖环保污染整治标准》,验收标准严格,验收流程严谨,树立了畜牧环保整治最严尺度。其中,非纳管企业应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纳管企业应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三级标准。实施提升整治,严格按照环保设计单位设计、主体施工、第三方检测、专家组验收的流程组织验收。
  区内各养殖场充分履行主体责任,以开放和领先思维,提请专家制订“一场一策”方案。例如,“江南养殖”一次性投入1540余万元,采用“沼气—生化处理—纳管”的模式,并已通过验收;“兴发养殖”等单位引进、消化吸收德国Biodopp技术实现了达标排放;“嘉豪农业”博采众长,在工程验收后提出了节本增效的原创性优化方案。
  截至今年6月,萧山区18家生猪规模养殖场、2家奶牛场均已完成环保整治提升验收,畜牧业清洁生产能力再上新台阶。其中,全区各养殖场自筹资金1.96亿元,建成了日处理能力共计9000余吨的污水处理设施,树立了整县制推进大型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的全省模板,规模养殖场排泄物治理率更达到了100%。
  三是“传”,传承萧山经验,延续理念技艺。为做好“政府搭台,企业组团,外拓基地”的文章,萧山区大力发展总部农业,打好“萧山系”品牌。例如,原禁养区内的杭州文兴养殖场等共同联手,在桐庐创建了浙江沃德威先种猪有限公司,成为省内首家生产美系核心原种猪的育种公司;杭州新欣种猪公司在金华与金帆生态养殖公司进行合作,将育种的工匠精神应用到生态养殖上;另有多家养殖场(户)到安徽、江苏、四川、广西等地再创业,把萧山猪场的企业化管理模式、标准化生产技术和生态养殖理念传递出去,带动了当地的畜牧业发展。
高标定位,以大视角抢占转型“高地”
  畜牧业转型升级是一项系统工程,萧山区始终坚持创新、协调、开放、共赢的理念,以发展绿色、生态、科技型畜牧业为导向,高起点、高标准,着力打造若干畜牧业转型升级的“高地”,并以此为基础,做好畜牧业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集成文章。
  无害化处理全覆盖,开创省内新模式。2015年,萧山区即投资4000余万元建成了单班处理能力60余吨的区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出台了动物及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全覆盖补助政策,从原先仅对单一畜种病死猪处理进行补助,扩大至包括牛、羊、家禽、兔子、宠物等在内的所有动物;从仅覆盖生猪养殖环节扩大到屠宰、执法、打捞等各个环节,2015年,处理量达到54万头。全区病死动物及动物产品集中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优化产业结构,培育精品基地。萧山区已出台《生态畜牧业发展建设意见》,因地制宜指导优势畜禽业的区域布局。当前,全区生猪、奶牛规模化率已达到100%。为适应全省畜牧产业布局,2014年起,萧山区统筹安排省、市、区三级财政经费,先后投入250余万元用于扶持草食动物标准化示范场的设施改造、蜜蜂产业转型升级和家禽产业提升,培育精品化的畜牧生产基地。例如,“富伦农业”在全省率先通过“国家动物疫病净化创建场”认定;“庞大农业”成为全省单体存栏量最大的湖羊养殖基地;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德兴蜂业”与浙江大学合作培育了王浆癸烯酸含量高、抗病力强的蜜蜂新品系,从传统的蜜、粉、浆产品加工销售延伸到蜂胶、蜂蜡及中草药配伍的软膏帖开发。
  打造美丽生态牧场,扮靓美丽乡村。2016年,萧山区统筹使用各类资金共计100余万元,采用以奖代补方式用于美丽生态牧场建设。截至10月底,全区已完成美丽生态牧场创建9家,其中省级牧场7家,市级标杆牧场2家,涵盖了猪、禽、蜂、羊、奶牛等多个养殖种类。目前,“有颜值”“讲气质”的美丽生态牧场创建已初见成效。“十三五”期间,除争取省市项目资金补助外,萧山区拟再投入2000余万元用于整县制推进美丽牧场建设,并将其作为畜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生产美、生态美、生活美的美丽杭州先行区。
  启用先进平台,引入智能化监管。在引导规模养殖主体引入“机器换人”理念,实现自动喂料、自动清粪的同时,“十二五”期间,萧山区启用了自行研发的电子检疫出证系统,实时掌握一线检疫调运数据,强化了管理资源共享。今年,投资300万元全新设计的区智能监控网络平台正在抓紧建设中,建成后可通过监测设备,对全区各规模养殖场、生猪屠宰场、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等场所的关键环节进行影像数据采集、数据存储和自动报警,实现动物卫生监督的线上实时智慧监管。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