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小平
浙江不是数量意义上的畜牧业大省,却一直在全国畜牧业版图中占有重要位置,不仅因为浙江的湖羊、蜜蜂、长毛兔、麻鸭等一批特色品种和产品独步市场,更因为浙江畜牧业在产业发展理念、路径、层次等方面的创新和领先。尤其是近年来,浙江一手抓养殖污染治理,一手抓产业优化发展,积极探索畜牧业绿色发展新路子,受到农业部等国家部委的关注和肯定。
今年5月,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夏宝龙在衢州调研时强调,畜牧业事关发展、事关民生、事关环境,必须加快转型发展,但是养猪决不能污染环境。一场深化畜牧业转型升级的战役在浙江全面打响,并取得明显成效,今年10月,浙江更被列为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的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省。浙江畜牧业转型升级之路是怎么走的?在实践中积累了哪些经验?未来的努力方向何在?记者近日进行了专题采访。
走生态循环之路,养殖不再污染环境
浙江上下对畜牧业的生态化发展理念能有今天这般坚定,是在生态省建设的大背景下,在追求规模效应和生态效应的博弈和平衡中逐渐探索和积累的,是几代畜牧人持续接力、久久为功的结果。
浙江养猪历史悠久。进入新世纪以来,浙江生猪养殖进入规模饲养快速发展阶段,各种不同规模的养殖场、专业户、联合体等应运而生,生猪生产水平快速提高。随着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生猪排泄物污染环境的问题初步显现,并引起各方的关注。
2008年6月,全省生态畜牧业工作会议在杭州召开,以省政府名义为一项农业产业召开全省性会议,并不多见。会议正式提出:要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农牧结合、资源循环、养殖健康、节约高效的现代生态畜牧业生产体系,这标志着我省畜牧业的发展理念和方式发生重大转变。
2013年以来,浙江畜牧业迈出了转型升级的步伐,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这是一场艰苦的战役,涉及全省近百万农民。今年,在“养什么都可以,养什么都不能污染环境”的共识下,全省主管部门、养殖主体进一步坚定决心和信心,携起手来,抓转型、调结构、保质量、防污染,努力推进畜牧业的绿色化、现代化。
截至目前,全省有畜禽养殖的87个县(市、区)全部重新划定了禁养区、限养区,编制出台了生态畜牧业布局规划;全省共关停达不到要求的养殖场(户)40余万个(户),调减生猪存栏800余万头,保留下来的8715家存栏5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全部按照“一场一策”的要求完成治理,生猪养殖的规模化水平从原来的场均200头左右提高到了600头以上。
与此同时,全省根据养殖区域分布建成了41个病死动物无害化集中处理厂,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统一收集、集中处理、保险联动”的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体系和常态化运行机制,从根本上消除了病死动物随意处置、乱丢乱放的隐患,得到农业部、中国保监局等国家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从概念萌发,到方向明确,再到举措落实,近年来,浙江始终秉承畜牧业生态化发展的理念,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在低谷中不放弃,在高峰时更清醒,迎难而上,砥砺前行,初步走出了一条畜牧业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走特色精品之路,产业链条更加完善
没有量的优势,就要谋求质的领先。走差异化道路,发展特色精品畜牧业,既是浙江经济发展水平高、市场消费求精求特的导向所决定,也得益于浙江丰富的特色畜禽品种资源。
浙江是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目前,全省共有59个畜禽品种和类群,约占全国的10%。为促进畜禽种质资源保护,我省先后将33个地方畜禽品种纳入省级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实现了省级地方畜禽品种保护全覆盖。其中,13个畜禽遗传资源品种被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位居全国首位。
在正在举办的2016浙江农博会上,由地处海盐县的浙江青莲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的“膳博士”黑猪产业链惊艳全场,获得观展者点赞无数。这条由育种、养殖、屠宰、加工、冷链物流和门店销售等环节组成的完整产业链,年产值达30亿元,而托起这份荣光的基础,就是“嘉兴黑猪”“金华两头乌”等特色地方生猪品种。
在农博会上同样惊艳的畜牧业参展商还有江山市的“恒亮蜂业”,这家全国蜂产品行业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产品达30多个系列,参观者可边品尝新鲜蜂巢蜜、土蜂蜜等,边观看割蜜、摇蜜等规范化生产过程。江山市的养蜂数量和规模已连续24年位居全国各县(市)之首,植根于如此深厚的产业发展土壤,“恒亮蜂业”的全产业链发展有声有色,其蜂王浆类产品的出口额连续9年名列全国第一。
金华的火腿,天台的小狗牛,遂昌的中蜂……农博会上能看到的浙江特色优质畜产品还有很多。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正是得益于我省特色畜牧业等产业的蓬勃发展,才有浙江农博会这样的大舞台上的惊艳。
近年来,在夯实生猪、家禽等大宗保供畜禽产品生产的基础上,浙江充分依托各地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积极推进地方特色畜禽产业发展。2013年,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提出实施两头乌猪、湖羊和蜜蜂等传统优势产业振兴计划,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地方鲜明特色的现代畜牧业。在振兴计划的引领下,各地因地制宜推进本地优势畜禽产业发展。截至今年上半年,全省湖羊存栏121.74万只、山羊存栏68.68万只、兔存栏271.98万只、蜜蜂存栏123万群以上,培育了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畜牧业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在目前已经认定的29条省级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中,畜牧业有8条,占27.6%,成为浙江农业产业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成为带动浙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引擎。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美丽畜牧翻开新篇
畜牧业一头连着生态环境、一头连着百姓餐桌,中间还连着产业结构,牵一发而动全身。作为曾经在农业产值中占比超过20%、位列我省农业十大主导产业之首的畜牧业,在当前新的形势下,环境有新要求,消费有新期待,发展有新渴望,如何转型提升,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摆在浙江畜牧人面前的一个大课题。
今年发布的《浙江省畜牧业“十三五”规划》提出,要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加快新型主体培育和品牌文化创建,大力推进畜牧业规模化、生态化、标准化、特色化和产业化发展,着力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率先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畜牧业发展之路,并提出了“整治生猪、拓展兔羊、稳定家禽、扩大蜜蜂、强化种业”的思路,通过实施“美丽畜牧生态工程、健康畜牧安全工程、特色畜牧精品工程、智慧畜牧创新工程、新型畜牧创业工程”五大工程,高水平高质量地实现生态高效、特色精品、安全放心的现代畜牧业。
蓝图绘就,各地迅速行动。
我省湖羊主产地之一的长兴县,探索出了“芦笋秸秆-湖羊-羊粪有机肥”的农牧结合、生态循环发展模式。他们充分利用县域8000亩芦笋基地的芦笋秸秆,为基地周边羊场提供饲草,年节约饲料成本480万元,羊粪加工成有机肥供芦笋基地使用,使种植芦笋的农民年增收200多万元;
兰溪市帮助种养大户开展信息对接,通过社会化服务项目购置沼液运输专用车、建立区域性沼液抽排社会化服务站等方式,促进全市200多家养殖场与种植户“联姻”,全市12万亩田地年消纳沼液85万吨;
江山市石明畜业有限公司养殖场采用“异位生物发酵床”处理养殖污染,生猪排泄物经发酵处理后做有机肥,实现了零排放;
……
一段时间以来,各地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在全力破解软肋、补齐短板的同时,积极开展农牧结合、生态循环的生态牧场、家庭牧场建设,大力推广“零污染、零排放”的新型养殖模式,着力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截至目前,全省共落实生态消纳地1000余万亩,已培育环境美、产品美、收入美的美丽牧场300余家,打造了传统畜牧有效益、特色养殖出精品、种业资源显优势的新格局。
从传统散养到规模养殖,再到适度规模养殖,从效益牧业到生态牧业,再到美丽牧业,有过意气风发的蓬勃,也有过壮士断腕的涅槃,浙江畜牧业一路走来,伴随着智慧和勇气,一步一个脚印。如今站在新的起点上,绿色发展的蓝图已绘就,勇立潮头靠创新,实现梦想靠实干。
翻篇归零再出发,只争朝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