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文摘

再生稻的“逆袭”

  再生稻,种一茬收获两回,头季水稻收割后,可利用稻桩重新发苗、长穗,再收一季。农业部近期出台的《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提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南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再生稻,在西南地区发展再生稻。
  2009年,华中农业大学牵头组织对再生稻生产技术瓶颈开展研究,构建了“机收再生稻高产高效集成技术体系和模式”。经过近8年的发展,湖北再生稻推广面积由最初10多万亩扩大到2016年的220万亩左右。在当前农民种粮意愿不强的情况下,再生稻何以在湖北实现“逆袭”?
  比较效益超过双季稻
  2015年,湖北省粮食总产量实现“十二连增”,其中水稻总产356亿斤,居全国前五。但是,由于生产成本的增加和粮食商品价格的下降,粮食增产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并不明显。
  “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同时,创新和推广新型高产高效粮食种植模式,更加突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是大势所趋。”“机收再生稻高产高效集成技术应用示范”项目负责人彭少兵认为,“机收再生稻顺应了这一趋势。
  与双季稻、中稻等生产模式相比,机收再生稻有哪些独特优势?彭少兵总结为“三高二好四省”:“通过近年的大面积示范,再生稻显示出投入产出率高、劳动效率高、经济效益高,稻米品质好、市场前景好,省工、省种、省肥、省秧田等特点,有着良好的经济效益、商品价值和生态效益。”
  他解释说:“机收再生稻技术立足机械化生产,种一次收两次,只需要一季种子,一次耕整地,因而比双季稻节本省工。由于这一模式的比较效益突出,能保证在增产的前提下真正增收,在推广中很受农民欢迎。”
  测产结果显示,该项技术近年大面积示范区两季粮食亩产超过1000公斤,示范区每亩比双季稻生产可增收800元以上。
  此外,机收再生稻的推广有利于农药化肥减量施用,助力生态农业建设。彭少兵说:“生产中再生季只施用农药1-2次,肥料用量比一季水稻少,所需要的农药化肥用量以及能耗比其他生产模式显著降低。”
  机艺融合要加快
  头季机械化收割可以省时省力,提高生产效益。但是,试验数据显示,头季人工收割处理再生季平均出芽率明显高于机械收割,机械收割未碾压部分出芽数为人工收割的71.8%,碾压部分出芽数仅为人工收割的25.4%;机械收获比人工收获有效穗数降低22.6%-50.9%,减产23.4%-41.9%。“主要原因有二,其一,头季机械收割碾压显著降低再生蘖的萌发;其二,再生稻全程机械化生产中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栽培技术研究滞后。”彭少兵表示,“试验还表明,高留桩下倒2、倒3节位再生芽成穗对再生季产量的贡献率为94%,收获时保护好高节位芽是高产的关键。建议留茬高度保留倒2叶叶枕,对于大多数品种来说,对应的留茬高度约为40厘米。”
  可见,头季稻人工收割可增加再生稻产量,但成本高,而普通收割机的机收又会影响再生季产量。减少碾压毁蔸是技术关键,因此,再生稻专用收割机研发刻不容缓。目前,华中农大研发的再生稻专用收割机已初步成型。
  彭少兵还表示,除了头季机收碾压外,再生稻的大面积生产还存在下列瓶颈:适于机械化生产、高产优质且再生力强的品种不多,农民在应用机收再生稻技术时,大多随意选择品种,常常有品种再生力不强,产量不高;催芽育秧技术、头季稻播期和大田栽插密度的掌握及头季机械收获等相关技术没能落实到位;头季机收模式下施肥和管水如何相应调整等缺乏技术指导;排灌不方便,农田水利条件普遍较差,灌溉水缺少保障。
  对此,他建议,大力开展机收再生稻品种的筛选及换代研究工作,尤其注重产量潜力、头季抗倒、再生季整精米率高、抗稻瘟病的品种,并探索相应的栽培技术。
  (据中国农业新闻网 何红卫刘振远/文2016年11月17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