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季颖 文/摄
他,是一位典型的中国农民,凭借着敢闯敢拼的性格,大胆务实的干劲,实现了从普通农民到全国种粮大户的华丽转身;
他,成立了义乌市义宝农庄,注册了“义宝”商标,走出了一条集生产、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稻米产业化发展之路;
他,发展规模种粮,在当地扩大种植面积的同时,又先后在吉林、黑龙江、江西等地建立了生产基地……
他,就是2016年度“全国十佳农民”获得者冯泽宝。
出生于1963年的冯泽宝,中专学历,是义乌市义亭镇枧畴村人,现为义乌市义宝农庄总经理。从普通农民到企业老总,从普通稻米到富硒稻米、有机稻米……种粮近20年来,这是怎样的一段经历,背后又有多少故事呢?
百转千回,付出总会有收获
近日,记者来到义宝农庄,冯泽宝边走边介绍道:“你放眼望去,看到的稻田基本是属于义宝农庄的,每年水稻还没收割就被客户预定走了。”
为了实现自己的致富梦,冯泽宝卖过瓦罐瓷器、开过照相馆、跑过农资运输。
跑农资运输小赚一笔后,1993年,冯泽宝在亲友的帮助下筹措了15.8万元,与朋友共同创业,向村民流转了40亩土地,从事珍珠养殖业。但幸运之神并没光顾他。“整整3年,养殖场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再加上儿子生了场大病,原本小有余钱的家庭背上了十几万元的债。”在创业失败和债务的双重压力下,冯泽宝开始寻找破解之道。
作为农民的冯泽宝对土地有一种特殊的情结,视土地为“命根子”。“1997年,为了不浪费土地,我用拖拉机运土,把鱼塘改回水田,开始种水稻。”他笑着告诉记者,原本只是不想荒废土地,没想到的是,刨去成本还净赚了2.4万元。
首次种粮就尝到甜头的冯泽宝,更坚定了走水稻种植的致富路。1998年,义乌市第二轮土地延包试点工作在枧畴村进行,义亭镇政府和枧畴村“两委”为探索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决定在稳定农户基本口粮田的同时,集中全村的责任田由村“两委”统一发包。顶着村民们的质疑,经历了多重困难和挫折的冯泽宝毅然借来资金承包了286亩责任田,成为枧畴村的种粮大户。
冯泽宝种出来的水稻深受市场欢迎,加工出来的大米还不够卖。“既然大家这么喜欢我种出来的稻米,那为什么不成立一个粮食加工厂呢?”他说干就干,2000年,创办了义乌市义宝农庄,购买了稻米加工设备,加工稻米自产自销,并在2001年注册了“义宝”商标。在生产过程中,冯泽宝十分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了无公害稻米生产质量监管体系。义宝农庄生产的大米,不仅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食品的认证,而且在历年产品质量抽检中均达到了相关标准的要求。“义宝”大米先后获得了中国稻博会金奖、省农博会金奖、省十大品牌大米等奖项。“义宝”商标被评为浙江省著名商标、“义宝”大米被认定为浙江省名牌农产品。
经过近20年的发展,冯泽宝创办的义宝农庄资产已达3000万元,年产粮食7200吨,销售大米4900吨,产品销往上海、杭州、宁波、金华等地的超市及粮食批发市场,年销售额达4167万元,成为义乌市远近闻名的粮食生产、加工、销售大户。冯泽宝先后被授予全国种粮大户、全国粮食生产大户标兵、浙江省粮食生产十佳典范和浙江省优秀种粮大户等荣誉称号。
大胆创新,摸索种粮新路子
怎样才能用好土地,如何才能种好粮?这是冯泽宝近20年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也是他一直努力的方向。“刚开始种粮的时候,什么技术也不懂,种粮还全靠人工。”冯泽宝感慨道。
时间倒回到1998年,286亩的土地该怎么种?冯泽宝为了省时省力,采用了直播的种植方式,随之而来的是稻田杂草丛生,除草成了大难题。这可愁坏了冯泽宝,请教有关专家后,他买来市场上所有适用的除草剂,把田里的杂草移植到脸盆内,做了40多个样本进行试验,以期找到最佳的除草剂。经过反复试验,他终于找到了适用的除草剂。“当时,满田都是草,还被村民举报说我荒废土地,说这么多地不是用来种粮食的,而是用来种草的。”冯泽宝笑着说,用了除草剂后,田里的杂草不到一周就基本被消灭了,当年水稻收获后,平均亩产量600公斤左右,在当时可是相当高了。
随着插秧机投入水稻生产,虽然提高了插秧的效率,但由于传统田间育秧,育成一茬秧苗至少需要25天,耗时长,且每亩秧田最多种7亩田,跟不上插秧机的需求,致使插秧机原本的功效不能完全发挥。2006年,冯泽宝投入近80万元建造玻璃育秧室。“温室育秧,从播种到炼苗仅需7天,每批秧苗根据品种不同能种100-200亩地。既节约了时间,又省下了人工,效率大大提升。”冯泽宝说。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现代农业技术的运用,地越种越好,不仅产量增加了,效益也越来越高。但冯泽宝意识到,要做一个好农民、种好地,必须要提高自身素质,用科技武装自己。在种好粮的同时,冯泽宝开始思考如何种好吃的大米,如何走稻米产业化发展之路。他参加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浙江农林大学农技推广和企业管理等专业课程的学习,提高个人科技水平;他与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大学等科研院校建立了长期技术合作关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不断研究水稻栽培新技术,探索稻米产业化开发的新途径。
冯泽宝介绍说,当时普通稻米的价格1.8元/公斤,而富硒稻米的价格却可以卖到4元/公斤,便有了研发富硒稻米的想法。2002年,冯泽宝与中国水稻研究所合作研究并推广优质富硒稻米生产技术,组织制订了《义乌市农业地方标准——富硒稻米生产技术规范》,累计推广应用面积达10万多亩。
规模种粮,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种粮如何才能出效益呢?
在冯泽宝看来,种粮要有收益,规模种粮势在必行。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种一亩水稻,按产量400公斤、每公斤售价2.2元计算,可卖880元,除去租金、肥料、种子、农药、人工等近600元的生产成本,利润很薄,但如果种1000亩、1万亩,那效益就完全不一样了。从2003年开始,义宝农庄不仅在义乌当地将种植规模扩大到965亩,还先后在吉林省永吉县和延吉市建立了富硒东北稻米基地5100亩、有机稻米基地3000亩,在黑龙江省虎林市八五八农场建立优质稻米基地5000亩,在江西省乐平市建立无公害稻米基地2000亩。
规模种粮,得靠农机帮忙。20年来,冯泽宝先后投入资金850万元,兴建了水稻工厂化育秧中心、粮食烘干中心和稻米加工中心,购置了多种农业机械和粮食加工设备,如今,农庄拥有育秧流水线4条,插秧机6台,耕田用拖拉机6台,收割机6台,多功能喷药机9台,烘干机10台,大米加工流水生产线1条。目前,农庄育秧温室和炼苗大棚规模分别达250平方米和3800平方米,年机插、育供秧能力达1万亩,粮食烘干能力100吨/日,稻米加工能力80吨/日,粮食收储能力1600吨,是义乌市指定的应急粮食加工点。
村民们看到冯泽宝种粮种出了好效益,纷纷效仿他。对此,冯泽宝因势利导,把他在实践中积累的种植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村民,同时,他积极引进推广“两优培九”“中浙优1号”“甬优9号”“甬优12”等水稻新品种,大力应用和示范推广无公害生产、富硒稻米、强化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等新技术,累计推广应用面积达16万多亩。
冯泽宝通过现场会等形式及时组织当地种粮大户、农村科技组长开展现场示范指导,同时配合农技部门组织农户开展技术培训,严格按照无公害稻米技术规程组织生产,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利用企业在技术、信息和设备上的优势,积极为基地农户做好农资采购和机耕、植保、机收等服务,在有效降低农户生产成本的同时,避免农户盲目选用农药。
如今,义宝农庄的社会化服务范围覆盖7个乡镇(街道),服务面积达1.2万亩,占义乌市水稻种植面积的35%以上,占义亭镇水稻种植面积的75%以上。社会化服务在给农庄带来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促进当地农户增收、技术推广和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000年至2015年,义宝农庄连续被认定为浙江省、金华市及义乌市农村科技示范户。
看到政府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如今,冯泽宝对于农庄下一步的发展也有了更清晰的思路:“种粮是我的根本,我要继续种出更多的粮食、更好吃的大米。”
冯泽宝正在查看粮食烘干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