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文摘

袁隆平种出“海水稻”

可改造利用的盐碱地和滩涂达十几亿亩

  在近日举行的2016世界生命科学大会上,袁隆平介绍了正在探索种植的“海水稻”。据了解,青岛市日前成立了“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这是国内首个国家级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袁隆平担任该中心主任和首席科学家。该中心计划在3年时间内,实现海水稻种植亩产突破200公斤的目标。
  而袁隆平希望未来能够培育出亩产300公斤以上的海水稻。之所以定下这个目标,袁隆平说,种水稻需要施肥、灌水、治理病虫害,这些都需要成本。目前海水稻产量不高,亩产只有100公斤左右,是半野生状态。农民种了连成本都收不回,积极性就不高。但如果能提高到亩产300公斤,种海水稻就划得来了。
  袁隆平说,目前在青岛的海水稻实验仍在推进,未来期望能够用更咸更碱的水灌溉。“全国有十几亿亩的盐碱地没种庄稼,还有几千万亩的滩涂,如果利用起来全国推广一亿亩海水稻,每亩300公斤,将增收300亿公斤,相当于湖南省全年的水稻产量。”袁隆平认为,海水稻很有发展前途。
  袁隆平介绍,海水稻推广的关键是要提高其抗盐浓度,在育种方面分两个路线:一个是常规育种,把抗盐的特性转移到高产品种上面来;另一个是分子技术,把抗盐的基因克隆出来转移到高产品种上去。他还认为,分子技术效果更好,但难度较大。
  袁隆平还回应了对杂交水稻“高产低质”的质疑。有人认为杂交水稻虽然产量高但往往质量不高,甚至有些消费者偏爱外国优质米。袁隆平表示,杂交水稻同时实现高产和优质,难度很大,但产量和质量不是对抗性的矛盾。他还强调,中国人多,人均耕地少,我们要高产优质,不能低产优质,保障粮食安全就要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摘自《人民日报》 喻思娈/文 2016年11月3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