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立斌 刘化春
近年来,泰顺县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成效显著,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质量追溯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
尽管如此,泰顺县还存在农业产业规模偏小、布局分散、设施落后、管理粗放,经营主体实力不强,资金投入相对不足,科技支撑水平不高,农产品质量管理手段滞后等问题,笔者建议采取“三个五”举措,进一步加快泰顺农业农村发展。
(一)加大“五项”力度,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一是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加强科研、教育、产业的合作交流,建立以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为核心的科技支撑体系,为高效生态农业装上“科技芯片”。二是加大畜牧业生态化治理力度。建立完善长效巡查运行机制,全面完成规模化养殖场生态化治理工作,确保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全覆盖,确保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98%以上。三是加大绿色防控力度。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进一步扩大统防统治、配方施肥、生态物理防控等技术措施,确保全年农药减量3%、化肥减量2.5%、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四是加大农业包装废弃物回收力度。进一步完善“集中回收,统一转运,无害处置”的工作机制,积极推进农业包装废弃物应收尽收,切实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五是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强化检测监管和执法监管,建立重点农产品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健全农产品溯源系统,开展土壤、水源、空气、植物等污染的监控预警,落实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确保全县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98%以上。(二)打通“五个”通道,推进农村供给侧改革。一是打通社会资本进入“三农”渠道。立足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条件,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采取招商引资、泰商回归、能人带动、上市融资等引资模式,鼓励引导社会资本进入“三农”领域,有效解决农业企业规模小、运作不规范、融资渠道窄等问题,促进农业企业快速发展。二是打通农产品进入市场渠道。针对传统流通模式存在环节多、效率低、损耗严重等问题,积极拓宽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渠道,通过搭建畅通的双向流通渠道,推进现代智慧农业发展,提升生态农业品牌,建立消费者与生产者互动平台,有效解决农产品销路问题,实现农民利益最大化。三是打通农村金融合作渠道。不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建立健全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保障机制,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走出一条顺应农业发展趋势、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四是打通劳动与技术转化渠道。以培养新农村建设急需的生产型、经营型、技能型人才为重点,着力培养一支懂科技、善创业、会经营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结合竹木产业、茶叶、高山蔬菜、猕猴桃、来料加工等产业发展,深入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支持专业协会、农民合作社联合会、家庭农场主协会等,开展会员培训、市场信息收集、政策法规宣传、业内主体信用评定等服务。五是打通要素生态化配套改革与市场化配置渠道。建立农业生态化考核指标体系,实行资金、项目、土地、人才、政策等五要素与生态化考核结果捆绑,推进要素资源的差异化配置,实现资源要素向生态建设更加重视和生态环境更加优越的区域转移,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互促共赢的发展新路。
(三)健全“五大”平台,构筑“三农”社会化服务平台。一是搭建农民互助平台。积极探索农民互助平台建设,在坚持“监管有力、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不断创新扶贫资金互助组织运行管理模式,有效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破解低收入农户生产资金缺乏、融资渠道狭窄等问题。二是搭建银农互通平台。加强与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合作,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等级评定和应用。三是搭建资源互换平台。全面加强县、乡镇农村产权交易平台规范化建设,全面落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资产股权、林权、水资源使用权、水域养殖权、村集体物业所有权交易政策。四是搭建院地互联平台。推进校(院)地、校(院)企合作,鼓励科研院校与企业、合作社协同攻关,引导科技人员面向生产开展研发,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对接与转化。五是搭建政农互动平台。积极利用“农技通”、农业信息网、乡镇土地流转触摸对话机、农村电商服务站等搭建政农互动平台,及时发布土地流转、测土配方施肥、病虫防治、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农业政策、项目申报等信息,架起农技部门与农业生产一线实时联系的桥梁,及时发现和解决农业生产问题。
第一作者系泰顺县委农办主任、县农业局局长
泰顺县万排茶叶观光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