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小麦播种前进行药剂处理已成为各地普遍推行的一项技术,而近期一则颇受关注的小麦种衣剂因药害风险被紧急召回的新闻,再次把小麦种衣剂如何安全使用、如何规避风险的问题摆到了小麦种植者面前。
种子往往带有真菌、细菌、病毒、线虫等,播种后易引起作物苗期的立枯病、猝倒病、根结线虫病等;另外,种子播种后也会遭到蛴螬、蝼蛄、金针虫等地下害虫危害。因此,播种前,种植户需要对种子进行处理,例如用药剂拌种、浸种、包衣等,使种子带药入土,防止受害,有些内吸性强的药剂则能进入植株体内并在幼苗出土后仍保持较长时间的药效,从而提高种苗活力和抗逆性,达到增产的目的。
种子包衣技术具有省工省药、环保高效的特点,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实现种子加工现代化和种子质量标准化的重要措施。目前,该技术已在我国的玉米、棉花、水稻、蔬菜、大豆、花生等多种作物上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受传统习惯影响,人们往往将种子包衣和种子拌种相混淆。其实,对种子包衣而言,必须使用专用的农药剂型即种衣剂,对种子进行包衣加工。种衣剂是由农药原药、肥料、生长调节剂、成膜剂及配套助剂等经特定加工工艺制成,直接或稀释后可包覆于种子表面形成具有一定强度和通透性的保护膜的农药剂型。在现代农业植保措施中,种子药剂拌种正逐渐被种子包衣所取代。
但如果不科学使用,种衣剂也可能产生药害。种衣剂的药害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农药原药;二是种衣剂配制中使用的有机溶剂;三是表面活性剂。
一般来说,农药原药的有效成分本身是药害的最重要来源。例如小麦种衣剂中常用的戊唑醇、三唑酮、苯醚甲环唑等三唑类杀菌剂,这些杀菌剂除了具有良好的杀菌活性外,还有植物生长调节活性,即在低剂量条件下促进植物生长,高剂量条件下则显著抑制植物生长。所以,种衣剂配制中对农药有效成分含量及使用时药种比均有严格要求。比如,采用含戊唑醇的种衣剂包衣小麦种子,一般推荐每100千克小麦种子用3-4克戊唑醇,一旦戊唑醇有效成分用量超过12克,则将显著抑制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假如企业生产中加入过量的戊唑醇,或者种植户在包衣时药种比有误,过量使用了种衣剂,都将造成严重的药害事故。其他药剂如三唑酮、己唑醇等在配制使用时都存在类似问题。
另一方面,有些种衣剂在配制时还会用到二甲亚砜、二甲苯等有机溶剂,当这些有机溶剂超过一定浓度时,也对种子萌发有抑制作用。所以,种衣剂的配方研制科学性很强,加工生产规范化要求严格,实际使用中更需要精准计量。
当然,种衣剂药害风险除了种衣剂本身外,还与作物品种、低温天气、土壤情况、播种深度等有关。笔者提醒广大种植户,在选择种衣剂时,首先要购买正规企业生产、“三证”(农药登记证、执行标准证和生产批准证)齐全的种衣剂,并保留购买发票,一旦遇到药效不好或出现药害事故,可凭发票向当地工商局、农业局或者消费者协会进行维权举报;其次要认真阅读所购买种衣剂的说明书,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推荐的使用剂量和使用方法,不得随意加大用量。只要科学合理使用,就能有效规避种衣剂药害的发生。 袁会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