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专版

筑牢防护墙 唱响安全曲

——温州精准施策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纪事

  今年国庆假期前夕,在温州市瑞安、龙湾等地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贸市场、超市,时常能见到农业工作人员在抽样、检查,不遗余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这样的场景,如今在温州并不鲜见。今年以来,温州各地以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为契机,坚持产管并重,大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农产品标牌标识、二维码等举措全面推进,致力于构筑一套标本兼治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为广大消费者织就一张放心消费的“安全网”。
  一个产品一条计
精准施策,管控水平创新高
  在今年杨梅上市前20多天,温州市龙湾区瑶溪街道的杨梅种植大户叶秀青在一份杨梅质量安全争议先行赔付协议书上郑重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同样,还有3家来自龙湾的杨梅专业合作社以设立全省首个农产品安全(杨梅)自律承诺基金的方式,率先做出了杨梅有问题先行赔付的郑重承诺。
  生产主体承诺制,是温州保障杨梅质量安全“新政”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今年以来,温州在全省率先启动杨梅全产业链安全管控“一品一策”行动,出台严厉的杨梅管控措施,全面实施生产主体承诺制、杨梅用药专柜制度、杨梅统防统治措施、用药安全间隔期规定、生产基地设卡巡查制度、上市杨梅准出制度等,建立管控示范区,打好“组合拳”,打响杨梅质量安全“保卫战”。
  温州市规定:梅农对其上市的杨梅质量安全负全责,并向消费者郑重承诺,在杨梅成熟上市前15天和采摘期内,不使用任何农药;杨梅经快速检测合格并贴上标识牌后才能上市;若被检出国家规定的禁限用农药,必须配合政府部门做好强制落果、就地销毁等处置措施,并按1至10倍标准赔偿消费者;对杨梅用药实施专柜制度,严查违规经营推荐禁用药物、大剂量推荐药方等行为,对涉嫌生产、经营、使用违禁药物的,一律移交公安等部门查处。
  温州还鼓励和引导果农有选择地应用罗幔栽培、糖醋诱杀、黄板诱杀、灯光诱杀、性诱剂等绿色栽培、防控技术,积极推广应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综合防治等方法,推进杨梅绿色种植。
  杨梅质量安全有了保障,加之休闲观光、杨梅采摘等的推进,使杨梅这一特色产业增产又增收。据统计,今年温州杨梅合格率达99.43%,产量11.7万吨,产值11.5亿元,分别较上年增加4.1%和19.6%。
  目前,温州已启动草莓、杨梅、铁皮石斛等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安全风险管控“一品一策”行动,对症“下药”,开好“方子”,一一建立安全管控办法,开展全产业链安全风险排查与评估、管控技术研究、集成和示范推广,加快特色作物生产用药依法登记与示范推广,逐个破解高风险特色品种的安全隐患,进一步提升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一块标牌一个码
全程追溯,安全生产更透明
  前不久,温州市农业局与苍南县政府签订了食用农产品标牌标识示范县战略合作协议,在今后三年时间里,该县各类食用农产品将陆续拥有“身份证”。这为今后温州市实施食用农产品准出准入无缝衔接机制迈出实质的一步。
  据了解,苍南县计划从马站片区开始试点,率先在草莓、黄瓜、番茄等经常食用、产销规模大的食用农产品上进行推广。标识标牌将清晰地标注出产品名称、产地、生产者、生产日期等内容。预包装农产品加贴二维码,裸装、散装农产品实施以挂牌或扎带等其他方式进行标示。
  苍南县还将选择3家城区农贸市场、2家连锁超市和1个大型住宅小区建立标牌标识农产品专区或专柜。温州市农业局将协助苍南县在温州市区联合1至2家农贸市场、超市和温州智慧农业展销平台,设立标牌标识食用农产品专区或专柜,向全市推广标有“身份证”的食用农产品。温州市农业局、苍南县政府在今后三年内每年将分别投入500万元、1000万元的建设资金,保障此项工作顺利开展。
  无独有偶。永嘉县通过推进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将92家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示范性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含30家杨梅基地)纳入农业生产主体可追溯系统信息库。该县以二维码为产品标识,运用“互联网+安全”等信息化手段,实现源头可控、去向可查、问题可溯、责任可追,构建统一完备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平台。
  今年,温州率先全面实施上市杨梅标牌标识制度,统一印制上市杨梅质量安全追溯证83万张,粘贴二维码打印条,标注产品名称、上市时间、生产企业名称、联系电话和追溯码等要素,上市杨梅必须实施包装、装筐并附加标牌标识方可销售。
  瑞安市、永嘉县、苍南县、文成县和温州市区大力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追踪、追溯行动,在望江农贸市场、汤家桥农贸市场、大南门农贸市场等推进二维码试点,市民可以扫描农贸市场摊位上展示的二维码,了解猪(牛)养殖、屠宰信息,放心购买食用猪(牛)肉。该市已在8个定点屠宰场和23家畜禽养殖企业配备可追溯设备,在23个农贸市场、超市设立了75个猪(牛)肉二维码追溯试点摊位。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被列为2016年温州市政府“十大民生实事”之一。温州市加大资金投入,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子平台和400个二维码追溯点,实现全市650家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目前,瑞安市、泰顺县、苍南县、乐清市被省农业厅认定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县,永嘉、文成等地也正在全力争创。
  一套体系一张网
全面监管,安全保障更有力
  日前,温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动物防检疫职业技能竞赛在温州科技职业学院落下帷幕。来自全市的110名农产品检测、动物防疫和检疫技术能手历时2天,在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两方面一较高下,获奖选手分别被授予“市技术能手”“市职业技能带头人”等荣誉称号,杨露、张向荣、夏晓辉、汪德烈、潘国听分获种植业产品(蔬菜)组、畜禽产品组、动物防疫组、产地检疫组和屠宰检疫组一等奖。
  “此次活动是提升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完善监管体系的有效手段。”温州市农业局质监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市近年来从责任落实、农产品抽检、专项整治、宣传服务等多方面入手,全方位打造监管体系,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编织一张牢固的“防护网”。
  温州市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列入新农村建设与现代农业、平安市、食品安全、质量强市等考核指标,落实政府属地管理责任、企业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各级政府层层签订责任书,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主体纷纷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书。各县(市、区)出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定期监测方案,全市定期召开由农业、粮食、林业、渔业等部门参加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会商会,及时消除潜在的风险隐患,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在抽检监测上,“严”字当头。截至9月底,全市共抽样检测农产品4221批次,检测合格率98.56%;开展例行速测数据65631条,合格率为99.27%。
  在专项整治上,“狠”字为先。该市大力开展禁限用农药、兽药饲料、生猪屠宰“扫雷”、“瘦肉精”、生鲜乳、农资打假等六项整治行动,截至9月底,已出动执法人员1万余人次,检查生产经营主体3675家,立案查处171起,罚没款金额32.85万元,移交案件7起,责令整改167起,取缔无证照企业31家。
  温州市农业局不断加强部门协调联动,健全联合执法机制。按照“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执法联动”的合作框架,与该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签署“建立协调合作机制,共同保障食用农产品安全”备忘录,并联合印发《温州市食用农产品标牌标识实施方案》,强化相互间衔接与配合,深化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通过加强准出准入对接、质量追溯、检验检测、监管执法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形成监管合力,共同推进温州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此外,该市积极探索建立“三安联动”机制,强化与公安等部门的配合、协作,开展跨部门联合执法,强化部门联动和信息共享,建立健全违法违规案件线索通报、案件协查、联合办案等机制,多措并举保障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 项延润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