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种业

成功源于敬业

——记“浙蒲6号”瓠瓜育成者李国景和他的研究团队

  □见习记者 季颖
人物简介
  李国景,男,研究员,浙江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所长,豇豆瓠瓜育种课题组组长。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至今,李国景和他的科研团队一直从事瓜菜育种,先后育成了“浙蒲2号”“浙蒲6号”“之豇106”“浙芸3号”等10多个瓜菜新品种,育成的“浙蒲系列”瓠瓜和“之豇系列”豇豆新品种在生产上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其中“浙蒲6号”瓠瓜自2008年以来累计推广应用60多万亩次,市场占有率稳居全国首位;该团队先后获省级以上成果奖励5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
  每年五、六月份的杭州,春意盎然,气候宜人。然而,当你走进浙江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的科研育种大棚时,很快能体会到什么叫“汗流浃背”。棚内40多摄氏度的温度,潮湿闷热的空气,令人喘气都困难。然而,就是这样的工作环境,年过半百的李国景和他的团队在瓠瓜等瓜菜育种的关键时期,每天早晨7点钟进棚,在棚里一呆就是一天,去雄、授粉、套袋,丝毫马虎不得。
  现担任浙江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所长、豇豆瓠瓜育种课题组组长的李国景,经历20多年的科研育种一线工作磨砺,养成了干练、果断、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许多育种家一样,他略显黝黑的脸色是阳光留下的痕迹。“选育成一个能给农民增加效益的良种是我们一直以来的追求”。提起当初为何选择瓜菜育种时,李国景认真地说。
  在很多人看来,农业科研是一项极为艰苦的工作。在实验室与试验田间来回奔波的辛苦,没有过人的毅力是无法坚持下来的。李国景和他的伙伴们在选择这个领域的时候,就清楚地知道,自己要面对怎样的科研环境。然而,心中装着农民的他们坚定自己为瓜菜事业奋斗终身的决心,一生的心血倾注于瓜菜育种事业。
  众所周知,育成一个新品种不仅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时需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而当李国景团队着手瓠瓜育种研究时,这一领域在浙江省乃至全国还是一片空白,没有任何研究基础。面对困难,李国景团队毫不畏惧,他说一切从零开始。当时二十多岁的李国景凭着一股韧劲,带领团队收集瓠瓜育种的相关资源,到福建、湖北等省考察、引进种质资源,在田间试种试验,潜心研究,一心扑在瓜菜育种上。二十多年来,李国景和他的科研团队持之以恒,为我省瓜菜育种写下了浓重一笔,特别是开创了我省瓠瓜育种研究的新领域。
  瓠瓜育种是一项非常枯燥的工作,需要细心,能吃苦耐劳,还得有牺牲精神。每年的五、六月份正是瓠瓜育种授粉时期,棚外二十多度的温度,棚内就是四十多度了,而且闷热又潮湿,人一进去就是一身汗,何况要在里边一待就是大半天,除了上厕所时出来透透气,有时候忙起来连喝水都顾不上。就这样,李国景和他的科研团队几十年如一日,尤其是在瓠瓜授粉期间,由于瓠瓜花在下午3-4点开放,为了准确把握开花期,做好授粉杂交,经常连晚饭都顾不上,一直忙到天黑才出棚。吴晓花副研究员是育种团队的一员。说起瓠瓜育种的辛苦,她深有感触,为了观察瓠瓜生长各个阶段的特性,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变化,从播种到杂交、选种等工作都要仔细观察,需要做详细的抽样测量、文字及图片记录,在十多年的育种生涯里,吴晓花仅做的文字记录就有数十本,记录了每个品种每次育种的亲本编号、花的颜色、果实形色、大小尺寸、商品性、肉厚度、株高、单果重、果实横纵径等无数个科研数据。瓠瓜的开花期一般都在“五一”“国庆”两个假期前后,为了不错过花期,吴晓花经常不得不放弃假期,一头扎进大棚里。
  其实,新品种的选育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2002年,当李国景的科研团队育成瓠瓜新品种“浙蒲2号”时,因该品种具有耐低温弱光、优质、丰产等特点,“浙蒲2号”得到大面积推广种植,一时成为我国设施瓠瓜主栽品种。然而,在推广过程中,不少农户反映“浙蒲2号”在长期低温阴雨天气条件下,生长易受阻;而在光、温、水条件较好时,“浙蒲2号”嫩瓜生长速度加快,若采收不及时,瓜果易偏长,影响包装运输,商品性变差。针对农户的新需求,李国景的团队在瓠瓜新品种选育上,对其性状不断优化改进。“为了育成一个好品种大家都跟照顾小孩似的,一天到晚围着它转”。李国景打趣道。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李国景科研团队的努力,“浙蒲6号”横空出世,在保留“浙蒲2号”优异性状的基础上,在耐低温弱光性、商品性、抗逆性、产量和品质等方面又有了显著提高,前期产量也较“浙蒲2号”增加5%以上,总产量增加7%以上,低温期商品瓜率提高10%以上。
  成功源于敬业。在李国景的带领下,二十多年来,他和科研团队先后育成了“浙蒲2号”“浙蒲6号”“浙蒲8号”等新品种。特别是“浙蒲6号”品种因具有耐低温弱光性强、商品性佳、品质优、丰产性好、适应性广等特点,在设施早熟栽培中具有突出优势,十分适宜露地栽培和高山栽培,深受菜农欢迎,而风靡市场,多次被列为浙江省农业主导品种,已成为我国瓠瓜主栽品种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浙蒲6号”在浙江省瓠瓜主产区及周边省份得到大面积推广种植,其中在嘉兴市和绍兴市的市场占有率分别达98%和60%以上。“十二五”以来,该品种累计在全国推广种植50多万亩,累计为瓠瓜种植户增加效益5亿多元。今年6月,“浙蒲6号”入选“‘十二五’浙江十大好品种”。
  一个新品种从诞生到大面积推广,让农民接受,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为了加快新品种的推广,李国景团队不仅要指导农民如何种植,有时还要受委屈。在瓠瓜促早栽培时,特别是低温阴雨天,为了提高坐果率,农民往往随意增加防落素的浓度,从而导致生产出来的瓠瓜果实变苦,而当气温升高,防落素浓度降低时,瓠瓜的苦味果现象自然消失。有经验的种植者知道其中原因,而个别不了解情况的农民,碰到这种情况,有时根本不听你的解释,立马说品种不好,或者说是假劣种子,要求赔偿等等。遇到这种情况,李国景和他的团队总是耐心解释,并认真指导农民如何正确种植,多数农户听了解释后,也会接受,对个别损失大实在不能接受的农民,李国景团队也就受点委屈,给予补偿。
  实际上,“浙蒲6号”正是菜农增收的“助推器”。嘉善县魏塘镇马家桥村瓠瓜种植大户王学东告诉记者,自己常年种植8个大棚(约10亩)“浙蒲6号”,除去每亩地2500元左右的成本,每亩地平均收入达2.2万多元,要比“浙蒲2号”多1200元左右。“浙蒲6号”在嘉善县的推广应用,使当地瓠瓜平均亩产量达5460余公斤,增产增效25%,亩增效益1200多元。近三年,瓠瓜新品种与配套栽培种植技术在嘉善县已累计推广应用2万多亩次,累计为该县瓠瓜种植户增加经济收入2400多万元。
  “每一个新品种的育成都是团队合作的结果,离不开每一位成员的辛勤付出。”李国景一遍遍地强调说。为了适应时下的消费热点,李国景的科研团队又把育种目标定在适合现代小家庭的消费需求上,瓜菜育种永远在路上。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