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裘云峰
山西阳城县,著名的蚕桑之乡,经过多年持之以恒的发展,如今,这里的蚕桑产业链不断延伸,形成了集育苗、栽桑、养蚕、缫丝及副产品加工为一体的蚕桑产业化发展新格局,年综合产值突破2亿元,被人们称为“华北蚕桑第一县”。
近日,记者在阳城县次营镇赛村村的养蚕大棚里看到,架子上整齐地排列着香菇菌棒。“蚕茧都已采收,今年第一茬香菇前些天刚入棚,过几天就能出菇了。”次营镇镇长杨浩告诉记者,“十亩桑园一栋棚,一台手扶车,一把电动剪,每年稳赚5万元”,这是流传在当地的蚕桑致富民谣。随着蚕桑产业的发展,当地每年有大量废弃的桑枝因为得不到有效利用而被随意丢弃。为解决这一问题,他们研制成功“一棚两用”的养蚕大棚,引导蚕农将废弃桑枝加工成栽培食用菌的袋料,抓住冬春季养蚕大棚闲置的时机,发展食用菌生产,不仅实现了废弃物的利用,也给农民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以一栋240平方米的养蚕大棚为例,一年4期养蚕20张,收入3万元至4万元;冬闲春闲时节,每栋大棚栽培食用菌5000袋,可增收1万元至2万元,两项合计,一栋大棚的年收入可达4万元至6万元。
“赛村的农地除了村民的口粮田外,就是桑园,每年的5月到10月养蚕,其余时间栽培食用菌。”杨浩说,政府的补贴力度很大,由于有了专业合作社的经营机制,农民发展大棚养蚕,不仅省力,也扩大了规模提高了效益。目前,蚕桑产业已成为全镇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优势特色产业。
据统计,阳城县目前有桑园面积8万余亩,全年发种6.5万张,蚕茧产量300万公斤,收入达1.3亿元;建成桑枝香菇、平菇等生产企业100余家,年生产各类优质食用菌5000多吨。此外,当地还积极开展桑叶茶、桑园鸡、蛹虫草等副产品开发,全县茧丝及蚕桑副产品加工收入达2亿多元,蚕桑综合产值达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