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李军
经济新常态下,我省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在生产经营中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他们又采取了什么样的应对之策促进自身不断发展壮大?金秋时节,记者带着这些问题,前往各地采访,寻找答案。
抓住新契机 打造“升级版”
桐乡市大圣果蔬家庭农场是省示范性家庭农场,目前经营土地106亩,去年亩均效益达1.8万元,居桐乡首位,名列浙江前茅。“2002年,我流转了50亩土地,正式成为葡萄种植大户。”农场主沈金跃在接受采访时说,“2012年6月,为了进一步促进产业发展,我在当地政府的引导鼓励下,注册成立了桐乡市大圣果蔬家庭农场。”“家庭农场成立后,在享受到政策‘利好’的同时,我对自己的生产经营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证葡萄的优良品质,农场在葡萄的标准化生产、精细化管理上花了大功夫,精细到对每株葡萄的叶片数、串数、粒数、产量等都进行严格控制,确保每一串葡萄都是品质优良的。”沈金跃说,目前,他注册的“小圣果品”葡萄已先后通过“无公害”和“绿色食品”认证。
近年来,我省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保障措施,扶持和“呵护”种养大户做大做强,越来越多的种养大户抓住这一新的契机,创办家庭农场,积极打造“升级版”。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社员也加入创办家庭农场的“大军”。全省家庭农场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他们不断改善生产条件,提升经营层次,大步迈向市场,日益成为“领舞”浙江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力军”。据了解,到2015年底,全省拥有专业大户22万户;经工商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2.37万家,经营面积228万亩。
紧握“接力棒” 开拓新局面
衢州市衢江区大洲镇傅孔明家庭农场的200亩稻鳖特色精品园内,金黄的晚稻谷穗低垂,并已开始收割,稻田里养殖着的甲鱼也即将进入冬眠期。
“稻田里养甲鱼有利于抑制水稻虫害和草害的发生,甲鱼的粪便又成为了水稻的肥料。借助这个种养模式,养殖的甲鱼和种植的水稻都达到了有机、无公害标准。”谈起稻鳖共生的好处,2013年大学毕业后从父亲傅孔明手中接过“接力棒”的农场主傅星如欣喜地告诉记者,她“引进”的稻鳖共生种养模式为农场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农场养殖的生态甲鱼,每公斤卖到150元左右,加工的大米每公斤卖到10元左右,采用稻鳖共生的种养模式后,平均每亩农田的年综合产值可超过2万元”。
如今,我省越来越多像傅星如那样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大学毕业生接过农业生产的“接力棒”,成为新时期的“农二代”,他们运用新的发展思维,采用先进的生产经营模式,适度规模经营,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些“农二代”的加入,推动着我省现代农业向更高水平发展。如今,我省各种类型家庭农场正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在稳粮增收、技术创新、种养结合、品牌带动、股份合作等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据统计,截至目前,全省1963家家庭农场被认定为县级以上示范性家庭农场,其中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543家。
谋求新路子 延伸产业链
前些日子,毕业于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的浦江县盛乐苑家庭农场场主黄瑞勤,正忙着给蓝莓整枝修剪、施肥。今年她种植了60亩蓝莓,其中35亩已投产。
“今年农场的蓝莓亩产达400公斤,个头比去年要大些,市场十分走俏。”黄瑞勤说,为提高效益,从去年开始办起了蓝莓采摘观光游。“今年5月到7月,来蓝莓园采摘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农场最高日营业额达3万元。”黄瑞勤还将采摘后余下的蓝莓加工成蓝莓果汁饮料、蓝莓果干等产品,销路也不错。“今年截至9月,农场的销售额已达85万元。”黄瑞勤告诉记者,接下来,她还要不断开拓蓝莓增收“新疆域”,推动农场转型。
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如何进一步转型升级?安吉天荒坪小边家庭农场的实践证明,延伸产业链是个好办法。小边家庭农场在种植葡萄的基础上,还加工葡萄酒,经营民宿,收益显著。类似的情况各地都有:绍兴市开心家庭农场运用互联网思维,将种植业和乡村旅游结合起来,2015年净收益近30万元;海宁市袁花有家家庭农场开展采摘游、亲子教育、烧烤活动,成为名副其实的“乡村俱乐部”……如今,在我省越来越多的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主像他们一样,在一、二、三产融合上下功夫,逐步从单纯的农产品生产向农产品加工、流通及休闲观光全产业链转型,取得了显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