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夏季,濮院的葡萄汁水饱满、香气扑鼻;即将到来的金秋,崇福的千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将染成金黄,稻香满溢;等到入冬,肥美的中华鳖就成了老百姓桌上的佳肴;来年春天,桐乡大地又将迎来春色满园、生机勃勃……
自2010年以来,一场引领我省农业新变革的“两区”建设,让桐乡广阔的田野活力四射,焕然一新。
政策倾斜加大投入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粮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从2010年开始,桐乡市就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为契机,计划用8年时间,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99个、总面积16.01万亩。截至今年9月,全市累计已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74个,总面积达12.05万亩。
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基础性、战略性的工程。桐乡市在政策上积极鼓励,并引导村级及社会多渠道筹集资金,用于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建设。
桐乡市财政对每个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设,按实际投资额的75%限额50万元以内给予奖励,其余25%由镇(街道)财政配套;对冬季土地季节性流转用于种植春粮的,给予每年每亩50元的补助;对粮食功能区内核心示范方100亩以上、经测产认定亩产前10名的给予3-5万元奖励;对高产攻关田面积1亩以上、验收亩产超850公斤的前三名给予1-2万元奖励。
2015年以来,桐乡市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累计投入建设资金3361.6万元,建设高产创建部级万亩方1个、省级千亩方10个,累计示范面积2.86万亩,示范方平均产量达到698.7公斤,比全市晚稻平均亩产高124.7公斤,增产21.7%。
社会化服务功能强劲
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成效明显,基础设施的改善提高了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而社会化服务平台的建设则切实提高了粮食生产组织化水平和机械化水平。
桐乡市大运河农机粮油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于2013年10月成立,现有成员单位20家,入社成员1351名,固定资产6000多万元,拥有收割机、插秧机、拖拉机、烘干机、种子催芽器等大中型农机设备290多台套,建有智能化集中育供秧中心8个、粮食烘干中心11个、粮食加工中心5个,是一家集机耕、种子催芽、育秧、机插、机植保、机收、烘干、粮食加工、技术培训等服务于一体的全程机械化服务合作社,作业服务范围覆盖全市,是目前全省服务功能最全、服务规模最大、农机农艺结合最紧密的农机粮油合作社。
联合社积极探索新型合作服务模式,确立了联合社与各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生产在家,服务在联合社”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充分整合现有农机与农技服务资源,发挥各个合作社的优势,缓解供需矛盾,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2015年完成机耕作业4.8万亩,统防统治5万亩,粮食烘干7200吨,农机化服务收入2450多万元。
目前,在桐乡市范围内,有类似的联合社4家,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建设处嘉兴领先水平。联合社在功能区内全面开展“五统一”和代耕、代育、代种、代管、代收等社会化服务,大力推进规模经营,充分发挥规模生产的经济、社会、生态和社会效益。
2015年以来,桐乡市粮食生产功能区内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7%,全市22个功能区实现土地整村流转,占比29.7%。
“三园”经济助力三产融合
风车幽幽、亭廊曲折、花草葱茏,丰子恺的漫画穿插在田间地头,一派乡野秋色,宁静祥和。这是桐乡市石门镇墅丰村,每到周末,这里就显得格外热闹,市区、城镇的居民赶来踏青采风、采摘秋游。石门镇墅丰村沈家墩是桐乡首个庭院经济示范点,这里从2015年9月开始建设,到今年4月已经全部完工。与过去相比,这里呈现出了别样的风情,田野乡间回归到了它质朴而又优美的本色。
为推动现代农业综合区、主导产业示范区和精品园的提升改造和功能拓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现代农业园区升级版,2015年,桐乡市提出要大力发展庄园经济、庭院经济、农场经济(简称“三园经济”),全市遴选出庄园经济建设点46家,编制了《桐乡市域现代农业庄园布点专项规划》,规划总面积1.7万亩。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庄园经济实际已投资3.9亿元,其中18家已基本落成。
庄园经济发展遵循“一业为主、多业并举”的理念,纳入布点规划的46个庄园创建点都具备良好的农业产业基础,涵盖了桐乡市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包括畜牧、果树、中药材、蚕桑等。在立足产业的同时,引导庄园因地制宜拓展各类功能形态,培育了以嘉华牧场为代表的科技示范型庄园,以华圣石斛园为代表的健康养生型庄园,以胡杨为代表的文化展示型庄园,以百美生态农庄为代表的休闲观光型庄园,以四季果园为代表的农事体验型庄园,以崇福梦想小镇为代表的“互联网+”农业创业型庄园,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庭院经济与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引导村民发展农家乐和民宿,推进农旅结合。
循环耦合机制带来绿色生态
秸秆是农作物的主要副产品,也是十分宝贵的生物质资源。露天焚烧秸秆,污染环境,浪费资源,影响交通,影响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桐乡是茭白产出大县,秸秆资源丰富,当地人用智慧创新出了一种秸秆利用的循环新模式。
龙翔街道董家茭白基地是桐乡运北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的核心区块,茭白种植面积13500亩,产值1.24亿元,占龙翔街道农业总产值的44.3%,但是茭白效益产出的同时每年也产生了近10万吨的茭白秸秆。为解决秸秆问题,桐乡运北秸秆利用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利用茭白秸秆、杭白菊秸秆等废弃物作为湖羊的饲料,湖羊的排泄物作为杭白菊、水果等农作物的优质有机肥料,既解决了养殖业饲料资源不足的困境,又解决了秸秆焚烧的问题,同时也促进了种养业的协调发展。
作为全省首批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整建制推进县,桐乡市围绕“两区”产业布局,积极创新生态循环模式,推进产业间生态循环耦合发展。石门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将粮油、蚕桑、食用菌、水果、畜牧五大产业有机结合,探索出了“猪粪-发酵场+蝇卵-蝇蛆+有机干物质-家禽+水产品+瓜果蔬菜”的“种、养、饲”一体化循环生产模式,同时利用蝇蛆处理病死畜禽技术也开创了国内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的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