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2015年底,海宁市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70个,总面积14.5万亩;全市现代农业园区启动建设面积10.8万亩,累计投入资金11.15亿元,成功创建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1个、省级主导产业示范区3个、省级精品园12个……
近年来,海宁市创新实施以“两区”建设为重点的“2515”现代农业提升战略,创新推动农业生态循环、大力推进农业“机器换人”、借助资本力量延伸产业链,农业“两区”建设迈向“更高、更新、更实”,以“两区”建设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得到快速发展,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位居嘉兴第一。
创新推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两区”发展标准更高
在菇棚顶上搭建光伏板,光伏企业找到了太阳能发电的新天地,促进了节能减排;生产大户集中生产,统一污水处理,统一生产废料利用,菌菇的种植解决了桑枝条等树枝的回收,废菌包还田利用,实现农业的生态循环,解决了对农业生产“低小散”的监管难问题,切实减少了环境污染……自这项名为“农光互补”的项目在海宁市袁花镇的长啸村和红新村两个村试点“生根”以来,通过“棚顶发电,棚下种菇”新模式,在不改变土地性质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土地使用率和整体效益,真正成为污染少、排放低、效益高的“农业+新能源”,光伏企业和农户各取所需,产出叠加效益,实现了双赢。
记者在长啸村的107亩菌菇基地看到,一座座菇棚整齐划一,上面密密麻麻铺盖着光伏板,菇棚内各类菌菇长势良好。负责介绍的该村大学生“村官”徐燕自信地告诉记者,种植菌菇的效益很可观,“平均每亩毛利润能达5万元”。
“原本村里的桑枝条和梨树枝没有其他用途,烂在地里就成了废树枝。现在,村里将这些桑枝条、梨树枝用来当做食用菌菌棒培养料的成分,节省了菌菇种植的成本。”徐燕说,村里还通过废菌包还田,为村里的果蔬和花木增肥,这样一来,整个生产环节实现了循环,污染少了,生态环境有了更好的保障。
创新推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有利于进一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近些年,海宁市借助农业秸秆循环利用模式,不但减少了秸秆乱丢弃带来的污染,也减少了耕地化肥的使用。目前,全市年种植食用菌达到600万棒,可资源化利用桑枝条等秸秆3600吨,年可减施化肥260吨。 目前,海宁市已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2个、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企业1个、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主体14个。通过积极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海宁市的农业“两区”发展有了更高的标准、更高的“颜值”。
大力推进农业“机器换人”
——“两区”科技装备更新
记者在海宁市丁桥镇新曙农机专业合作社直接经营的1300亩晚稻田里看到,连片的晚稻稻穗低垂,谷粒饱满,在阳光的照射下泛着金黄。“现在看来,今年应该会有个好收成。”该合作社监事长陆永明信心满满地向记者介绍,合作社的收割机、烘干机都备足了,就等10月底开始晚稻大规模收割了。
一聊起农机,陆永明如数家珍。“目前,合作社已配备水稻种子催芽器3台、播种流水线3条、插秧机9台、收割机2台、烘干机3台,大型拖拉机3台,还配备植保、灌溉等相关配套农业机械。”他说,合作社晚稻的播种、育秧、收割、烘干等环节都离不开这些“宝贝机器”。“有了这些农机,缓解了用工紧缺、用工成本上涨等难题,既省时又省力,还推进了晚稻标准化生产,在晚稻稳产上起到了很大作用。”陆永明说。
据陆永明介绍,自2010年合作社组建后,他们就通过土地流转政策新模式,以土地入股的方式,一亩折一股,每股450斤本地晚粳米进行保底分红,共吸引1373户农户入股,累计土地入股面积4230亩,为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农业领域“机器换人”提供了有利条件。
近年来,海宁市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经营新途径,实行土地流转入股政策,鼓励农户以土地入股组建合作社,推进土地流转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目前,全市已累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62家,至2016年9月,全市累计流转土地达到23.4万亩,流转率58.6%。
在土地流转集聚的基础上,海宁市积极推进农业领域“机器换人”,培育壮大全程机械化的生产主体,重点在农作物生产、农业服务、农产品加工、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加大先进农机引进和推广力度,农业机械化水平持续提高。目前,全市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5%,建成育秧中心16个,有效农机保有量为8.67万台。
借助资本力量延伸产业链
——“两区”底蕴更加厚实
浙江虹越花卉股份有限公司坐落在海宁市长安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内,是一家集花卉种苗、草坪草种、球根花卉、园林苗木、花园植物、绿植盆栽、园艺资材产品引进、研发、生产、推广为一体,渠道销售和终端大卖场相结合的综合性园艺企业。
目前,该公司业务涵盖植物品种、栽培关键技术、配套材料、农业智能化管理、终端平台、花卉设计、花印文化等花卉产业多个领域。“如今,花卉企业的竞争日益激烈,要采用全渠道战略才能有新突破。现在,公司已建成自主开发的虹越APP、“花彩+”线上购物商城,并着力从改善用户体验上不断深入开发。在销售方面,我们充分利用12家虹越·园艺家门店,和淘宝、天猫、京东等第三方平台,线下重体验,线上重服务跟踪,把虹越花卉打造成为中国领先的基础园艺需求解决一站式服务平台。在牢牢把握现有用户资源的基础上,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公司利用资本运营这个杠杆撬动产业链的延伸,从花卉供应链源头到加工销售、花文化体系搭建,进一步增加盈利空间。”公司副总裁厉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花卉产业链的拓展延伸,使公司的发展前景更加广阔,营业规模稳步上升,2015年度公司销售额达3.6亿元。在不久的将来,虹越花卉将在长江流域开100家,甚至几百家门店。
目前,海宁市长安镇正围绕深化“两区”建设要求,结合花卉产业特色和区域优势,通过扶持虹越花卉这样的龙头企业,积极打造海宁长安花卉特色强镇,并着力把特色强镇建成为集“花卉苗木生产+产品加工+文化+旅游”于一体,“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的花卉聚集地。
近年来,海宁依托虹越花卉、浙江群大、嘉兴立华等龙头企业带动,积极推进花卉、肉鸡等优势产业向全产业链延伸拓展,实现了农产品增值增效、农民增收,使“两区”建设的底蕴变得更加厚实。
李军 郑伟华